前些天去办事,在永寿县县委接待室里见到了耿士鹏老师的书法作品《永寿赋》,详加观瞻后,令我感慨不已。
《永寿赋》这幅作品从筹划到收笔,我目睹了其间的大部分创作过程,对耿老师的付出是深有了解的。耿老师为此付出心智和精力,我甚是感动和钦佩。
去年的11月份,我时常去耿老师书画室,目的不仅仅是交友、聊天。主要是能在那儿习字、交流,能在宽松的氛围中得到各方面的给养。
耿老师目前是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但他除了辛苦教学外,还创建了自己的“怡雪堂”书画工作室,工作之余藏身这里,临池不辍、精研笔墨,是一个痴心于书法世界的文人雅士。
我虽是一个俗人,但也喜欢书画,做为朋友与师生关系,我和耿老师来往较多,我不仅喜欢他宽厚、诚挚的人品,更喜欢他严谨、崇古的书法修养。
去年冬天很冷,耿老师时常围着火炉不是看书学习就是凝神提笔,浓浓的学术气息吸引我一有空就往他工作室跑。
一个瑞雪纷飞的中午,我又猫着腰一边掸雪一边走进他的工作室:“耿老师,今天你怎么舍得添煤了,炉子这么旺?”
“唉,你不知道,我刚接了个活,要给县委接待室写幅作品;很大,是一个苦差使!”耿老师坐在书案旁头也不抬,一边翻阅资料一边对我说。
“什么作品?”
“《永寿赋》,一个宽118厘米、长576厘米的书法横幅。”
从那天起,我每次去耿老师的工作室,看到的他成了另外一幅情景:书案上摆放了许多工具类书籍,墙角地板上堆满废稿,各类资料书又增加了好几本,烤焦的馒头放在一侧;人也变得不愿说话了,总是一副投入与专注的神态面对笔墨,对来访者也“冷淡”起来。
我和朋友们都知道,这副作品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单从个人体力上来说,也是一般人难以支撑的。从整体规划、字体风格、单字尺寸、生僻字的结构,耿老师都需要蕴酿、筹备与试笔——必定,对于这样一幅近千字的楷书作品,要把它挂在县委接待室,挂在永寿的政治中心,可想而知这需要具备怎样的艺术素养和怎样的人文情怀啊!
[图片]
接下来的日子里,耿老师除过去学校上课,其他一切空闲时问都交给了工作室。近千字的楷书作品,前后就写了七八遍。起稿从手工毛边到晶莹的纯白粉彩,换了又换,他要整体视觉效果;毛笔从狼毫兼毫到羊毫,还是换了又换,要看不同锋说毫的情感表达,最后终于选定了兼毫。一用又是四五支。直到最后定稿的那一幅,他选择了星期天,加班加点到后半夜,终于一气呵成!
历经三个多月,破茧成蝶的时剖终于到来了——陕西诗词学会特约评论员高云峰老师创作的《永寿赋》,在耿老师的辛苦与倾情挥洒下,终于挂在了县委接待室;那种宽大厚重与雄强豪气,那种雍荣华贵与气势磅礴,那种艺术登峰与时代宏图,都被耿老师以笔墨传情,烙印在了这个福美永寿、大美槐乡……!
完成《永寿赋》 创作后,许多朋友对耿老师的作品啧啧称道。他说:“真的,这不算什么,我只是抄写了一篇高老师优美的散文而已。字吗,大家认识,不伤眼就行。”耿老师一句话,把对永寿的爱,把创作中付出的辛苦和汗水,都深深地埋在了心底。耿老师的谦恭与低调,宽厚与博大,由此可见一斑。
《永寿赋》有云:“水碧天蓝非是梦,国强民富终随愿。趁霁日,挥策驾长风,逐雷电!”愿耿老师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是啊,永寿人杰地灵,名贤迭出,都为了推动家乡的发展,夜以继日地在工作、学习与付出着。让我们为耿老师点赞,为像他一样默默付出的每一位劳动者点赞!
——4月24日于永寿
耿士鹏,1969年生,陕西永寿人。1993年陕师大政教系思政专业本科毕业,法学学士,中学一级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第三期初中思品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
耿士鹏书法,楷学褚、颜,行学米、董。书法作品刊载于《西安晚报》《咸阳报》《秦都》《书法报》,书论发表于《书法报》。获奖40余次,作品被长沙毛泽东故居、徐悲鸿纪念馆、福建莆田寺法会,河南汝南市工委等海内外单位和个人收藏。
去冬对颜体情有独倾, 近期应邀为陕西省富平县胡景翼纪念馆、胡景翼故居,胡氏宗祠正在创作作品。
耿士鹏15191065841(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