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庭,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多家长却常常只关心结果,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忽略孩子的感受和孩子心理需求。
曾经,我也进入家庭教育的误区。以为只要把孩子送到一个好的学校,为他提供好一点的生活环境就可以。其他一切都是我说了算,学习生活都是以我的意志为转移,孩子没有申辩和反驳余地……
记得女儿读小学三年级时,写的一篇作文《我的妈妈》,里面有几句是这样的;“我的妈妈,好的时候像春天般的阳光,温暖,像美丽的花儿一样漂亮,像一个天使。生气的时候,就像一只火鸡,像一个魔鬼……很恐怖,很丑,很害怕……”
当我读到孩子写的作文时,心被刺了一样,心里一开始很不是滋味。心里想,拼死拼活的都是为了孩子们,没想到在孩子的心里,妈妈是这样的形象,充满讽刺。
那时候的我,以忙于挣钱养家糊口为借口,不看书也不学习,很多的时候在孩子面前,以居高临下,我说了算,蛮横不讲理的方式对待孩子们。
后来,我做了深刻的思想斗争,自我反思。深刻意识到,如果生了几个孩子,只知道给他们物质生活。不懂得和孩子沟通,走不进孩子的心里和他们做朋友。给不了孩子的心里营养,将来必定以失败收场,害了孩子们的一生,是最大的不负责任。
从买第一本卢勤老师写的《知心姐姐》开始,慢慢的学会和孩子们沟通,真诚的交流,陪伴孩子一起学习,做作业。
我们还用牛奶箱做了一个特别信箱,放在饮水机上。和孩子们说好,如果当面和爸爸妈妈说不出口的话,可以写信或者小纸条的方式,上面写清楚收信人,放进信箱里,妈妈会不定期查收信件。(这样的方式一直持续到大的两个孩子初中毕业)
从一开始的一个星期收到一封信,到两三天收到一封,互相以写信的方式交流。一段时间以后,彼此建立起信任,逐渐平等的方式交流,感受孩子们的感受,深度心灵链接。
后来我们约定一个星期来一次心理访谈,家长和孩子之间,有什么想法都说出来。(心理访谈期间,孩子们最想听妈妈小时候的励志故事)。慢慢的我们的关系从母女、母子变成了朋友关系,(孩子们的心事都敢大胆公开出来探讨)关系变得融洽。每个人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一起思考,一起想办法解决。
慢慢的,妈妈爱上了学习,孩子们也变得开朗活泼,身心健康,快乐的成长着。
今年暑假和孩子们聊起这件事,两个孩子还打趣的笑说:“妈妈的成长,是当孩子的我们逼出来的。如果没有由魔鬼变成天使的妈妈,我们也考不了大学……”
现在回过头看,岁月如歌,一路走来,陪伴着孩子们慢慢长大,我自己也在学习中得到成长,内心也多了一份从容和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