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南阳躬耕的时候,经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和乐毅。那么管仲和乐毅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今天讲述有关管仲的故事。
管仲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他的朋友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
后来,齐国的国君死掉了,公子诸(zhū)当上了国君(就是齐襄公),齐襄公每天吃喝玩乐, 道德非常败坏。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纠(jiū),一个叫小白。管仲和鲍叔牙他们两个商量了一下,因为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他们两个中间肯定有一个人,将来是做国君的。咱们两个一人辅佐一个,将来谁做国君的话另一个就可以跟着过来。于是,管仲则带着公子纠逃到鲁国。鲍叔牙就就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jǔ)国。
不久之后,齐王诸(齐襄公)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要赶回齐国继承王位,谁先回来就是谁会继承。管仲为了让纠能继承王位,想在路上杀掉小白,于是快马截住小白的去路。用剑射杀小白。恰巧小白穿着一件有环扣的衣服,箭射到扣环中间,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君(齐桓公)。小白当上国君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真的是非常有心胸的人,他不仅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且称呼管仲叫“仲父”,象对父亲或者叔父一样的尊重他。后来管仲真的把齐国治理的很好。
鲍叔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鲍叔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吃俸禄,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成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仅赞美管仲的才干,也赞美鲍叔牙能识人。
管仲说:"我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以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管仲把鲍叔牙视为知己。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那么管仲是怎么治理国家的?他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
管仲担任齐国宰相、执掌齐国之政之后,因为看到齐国占地狭小,又靠近海边,便重视通商,积累财富,使国家富裕,军队强大,并顺从百姓的好恶意愿。所以他说:只有仓库里的粮食堆满了老百姓才会重视礼节,只有老百姓丰衣足食了他们才会知荣辱。在上位的人遵守礼度,亲属内部才会团结。不讲礼义廉耻,国家必然灭亡。上面发下的政令好比是流水的源头一样,一定要使它顺乎民心。所以他的言论通俗而易于推行。老百姓所需要的,就给他们;老百姓不需要的,就废掉它。他治理国家采用的是“仁”政、体恤人们、以德服人!
那他是怎么样一个人呢?在这里给大家讲三个小故事。
一、管仲不会因私废公:
齐国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王位之后,管仲被关押了起来。鲍叔牙十分了解管仲,知道管仲有大才能,从而向齐桓公举荐管仲。说齐桓公要想成就霸业,就必须要以管仲为宰相,否则难以一统诸侯。齐桓公告知鲁国,要鲁国将管仲押送回齐国。在管仲回齐国的路途当中,管仲十分的饥渴,但是又没有粮食。
于是就向镇守城池的一个官吏讨要食物,而这一个官吏对于管仲也是十分的恭敬。之后,这一个官吏悄悄对管仲说:如果你回到了齐国,侥幸没有被齐桓公处死,你会怎么样报答我?管仲直言到:如果我回到了齐国而没有被处死,我一定会知人善用,让有才能的人成就高官。除了这些,你还要我怎么样报答你呢?官吏听到了管仲这么说,知道了管仲并不会因为自己给了粮食而以公谋私,给予官爵。这一件事情说明了管仲是一个公私分明的人,并不会因私废公,影响国家的安定。
二、管仲非常注重“信”
他是非常守信的有一个人。有个故事,就是在齐桓公四年(公元前681年)的时候。齐桓公和鲁庄公两个人举行一次盛大的宴会,席间,鲁庄公手下有一个大臣叫曹沫,曹沫突然间拔出一把匕首,放在齐桓公的脖子上,他说:这几年来,齐国和鲁国交战,齐国侵占了鲁国许多地方,我现在要求你把所有侵占鲁国的土地全部还给鲁国。齐桓公如果不答应的话,当时就会被杀掉了。齐桓公说,好好好,我答应你。齐桓公一说完,曹沫把匕首往地上一扔,马上就象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回到酒席里边,谈笑自若,然后就开始吃饭。当然齐桓公就很郁闷了。等到宴席结束的时候,他就跟管仲说,今天我是被迫的,被劫持的情况下定的盟约。我不想还鲁国的侵地。管仲说:“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予之。”不能够为了一点小利,你已经答应他了,这就是信用,一定要守,这是管仲他非常注重“信”。
三、就是管仲非常注重“礼”。他非常的注重去尊重周王室的“礼”。他“奉天子以令诸侯。”。齐桓公一共和诸侯举行了九次会盟,其中有三次是兵车之会,就是等于战争打胜了,跟别的国家会盟。还有六次是衣裳之会,就是靠他的这种号召力,靠齐国这种强大的道德感召力和他的强大的军事,举行会盟。一共有九次,到第九次会盟的时候,周天子特意把曾经祭祀过文王和武王的祭肉,赐给齐桓公,同时赐下的还有涂了丹彩的弓箭,还有周天子用的车。都是非常贵重的礼器和祭器,就赐给了齐桓公。当时周天子还有一个命令说:齐桓公在接受这些赏赐的时候,可以不用跪下谢恩。齐桓公那个时候也比较老了,应该是在齐桓公35年(公元前651年)的时候。当时呢,齐桓公就准备接受了,因为他已经很老了。他也不想跪下谢恩。管仲说,不可以。因为你之所以能够做到今天这样,就是因为你尊王(尊周王室)。所以这个礼是不能废的。于是,齐桓公跪下谢恩。
管仲这个人除了注重“信”,也非常注重“礼”之外,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尊王攘夷”。“攘夷”就是当时有一些少数民族,阻挡了他们(少数名族)对汉地的文明的入侵。
孔子及其弟子所编《论语》第十四章宪问篇的第18篇中曾记录子贡与孔子的一段对话: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自杀,却又做了桓公的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还受到他给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在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所以,管仲是大义、大才。他让历史上不仅留下了“管鲍之交”的一段佳话,还成就了“君臣相知”的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