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说远征梦 —— 《罗布泊大穿越》分享会
这个活动的灵感,来自一本被无名者借阅的书——《罗布泊大穿越》。
共享区开放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隐隐担心,一个完全敞开的空间如何管理?这里有一个以“收获”为主题的平面艺术作品展,还有充满奇思妙想的各种工艺品以及图书展,最小的工艺品是一个具有复古色彩的吊坠。所有这些都以欣赏交流为目的摆放于此,而为了给所有来共享区活动的员工轻松自在感,在这里没有加门没有上锁没有布监控探头。
我相信员工的文明素质,但也没有百分百把握,呈松散状态的工艺品能够保持百分百的完好。
就在开幕展后没几天,有人笑嘻嘻地来跟我说:一本书不知被谁“借阅”走了,我先喜后奇再郁闷。喜的是图书的作用本非展示,而是给人看,有人“借阅”自然好。奇的是什么书啊,这么大的魅力,占了共享区第一个被“借阅”的名额。郁闷的是,到底谁借的呢?咋不留下信息?
我先解决“郁闷”问题,和对外事务部商量达成共识,共享区的展品中,图书可供爱好者取阅(仅限图书)。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感谢卡,请取阅者留下信息,我们将代为向被取阅图书的作者(编者)转达其感谢。
然后便展开了一场寻访借阅者的行动,剧情没两天就来个逆转,书神奇地回到了共享区。我们当即跟随变化,提出关于一本失而复得的书的活动设想。
这个设想在经历了“新闻晨报•周到”一群充满理想的新闻人的锻造后,变得丰满丰富丰盛了。他们正是这本书的创作团队,请来了书中的真实人物——既“是摄影爱好者,也是时刻准备出发、寻访奇境的探险者”,来一场“书”说远征梦——《罗布泊大穿越》分享会。
我被书里这些平凡人的英勇创举所感染,也感受着书的魔力,确是令人爱不释手,或许就这么被情不自禁地借阅了。
于是啊,从我们设计活动海报那一刻起,我开始期待和勇士们的会面;从“新闻晨报•周到”的编辑发布了激情四溢的海报起,我的期待更加强烈了。
我在心里默默地想着,这个星期二我会遇见——勇气。
今天当我看到十位穿越罗布泊的勇士们在共享区随意交流时,第一反应是吃惊,他们中有满头白发的长者、有文静雅致的中年女,年纪最大的已近70了,完全不是我以为的“壮士”形象。他们的职业有记者、老师、公务员等等。 听他们分享穿越罗布泊的故事,观看穿越中的片段,他们在荒漠岩壁的无人区里,笑揽挑战不畏艰险肝胆相照情深义重。他们的无畏前进,创造了《罗布泊大穿越》。他们从千里之外的无人区带回的,“不止令人称叹的风景,还有让人振奋、感动的精彩记忆!”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完成罗布泊大穿越后,又加入了“2018可可西里守护行动”,大爱无疆。
他们让我越发坚信:成长与年龄无关,与职业无关。打开个体边界,跨出去,每一步有每一步的海阔天空、有属于自己的别样风景。“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
让我深有感触的还有新闻晨报周到全媒体经营中心总经理秦川的发言,他说自己犹如置身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似的感觉,共享区无边界的空间,随意舒适,共享分享的体验非常好。经过5年转型,上报已经呈现开放共享的气氛,传递了一个全新的媒体信息。他在介绍了报社组织的穿越罗布泊无人区活动后,说“我们也不知道前方的路怎么走,但有个目标一定要穿越无人区。不管前路有多难,星辰和大海为我们指引了路。咱们报业也在新媒体这个无人区的穿越中,我们正在没有人走过的地方探索。尽管前方的道路很迷茫,必须用砥砺前行的精神穿越。这也是我们今天这个活动的意义。”
想起任正非曾经说过“华为正在行业中逐步攻入无人区,处于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华为……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
今天,我遇见的不止是勇气,还有信念。能够走到无人区的一定是强者,勇气让他们敢于进入无人区,而信念让他们走出无人区。这样一种精神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如果我们已攻入无人区,那么请让我们保持勇气坚定信念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