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2玮宁老师的早分享-理解六层次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有六个层次,从下往上它们分别是:
1.环境
环境包括了所有身体以外的人、事、物,时间和地点亦在其中。这些身外物是我们的资源,但我们不能控制它们,只可以选择适合的而加以运用。
2.行为
行为是在环境中我们的实际动作过程。简单地说,行为就是“做什么?”“有没有做?“
3.能力
能力是在一个情况里所拥有的选择性。就是”怎样做?“的问题,它体现了人做事的灵活性,情绪也属于能力的层次。
4.信念、价值
信念和价值代表了做事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为什么做?“的问题。
信念和价值观是支持身份的支柱,是把身份的意义实现出来的推动力。这也是为什么不同人选择不同做法的原因,它往往深藏于每一个人的潜意识当中,只有觉察的人才能在意识层面了解到它。
5.身份
我是谁?我将如何实现我生命的最终意义?我要有一个怎样的人生?
身份就像一粒钻石,角色是它不同的抛面,不同的角色面对不同的系统,而它整个的质地决定于它在最大系统中对生命意义的追求——使命。
6.系统
我与世界的关系和影响——我对世界的贡献。这是心灵的层面,是富含了生命的意义的层面,是心声与使命的层面。
理解六层次分为上三层和下三层。
上三层:系统、身份和价值观。信念这三层是决定着下三层的行为能力和环境。
下三层:环境,行为,能力。
六层次的上三层是形而上。看不见摸不着啊,也会把下三层称为形而下,能看见能量化。那下三层时刻被上三层影响和控制。关于上三层和下三层,它也分为了潜意识层和意识层。
我们在孩子身上,贴的是身份层面的标签儿,从而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也就是说,从信念层面,他对自己的认识会随着父母给他贴的标签发生变化,那又通过孩子对自己的一个信念层面的认识,使孩子在行为层面。
带着理解六层次的概念,大家再听第二节课,留心观察。李艳老师有一页板书啊,非常的详细和清晰的一块儿板书。
️运用了理解六层次的四个层次,身份,能力,行为和外在,就是环境来破我们作为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诸多的限制性信念。
玮宁老师的日常训练
比如,儿子平常放学回来,玮宁老师和孩子聊天,经常问三个问题:
一,今天有什么开心的事儿吗?引导孩子感受他在这个学校【环境】里,美好的感觉,
二,你今天帮助到老师/同学了吗?,【行为】,引导孩子看到他的【身份】,在学校,他在这个【系统】里,进而培养孩子为系统做贡献的【信念】,
三,今天你学了什么【新知识,新能力】啊,愿意给我分享吗?
其实我相信您在有意无意中也一定会运用了理解六层次当中的某一个层或某几个层次,在生活或者是在养育孩子,那只是说今天我们留心看到了这个六层塔,会更加深或者更清晰我们平时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儿。
夸孩子用理解六层次的上三层
批评用下三层
我们为什么觉得受到了伤害,就是因为我们往往听到的更多是对自己身份的一种指责。
为什么说就事论事不能就事论人,也是在说我们不能因为人的行为而对这个人本身进行否定。
所以我们对孩子提出需求或者是指出他的问题时,最好先从下三层做文章。
课程后面很多的技巧也涉及到对理解6层次的理解。
我们的行为和语言在六层次中的位置;
夸人:你真是一个……的人(上三层)
批评:我看到……你能……(下三层)
用理解六层次有效沟通,记住:
【夸奖人用理解六层次的上三层夸。批评人,用理解六层次的下三层批】
玮宁老师的日常六层次
比如参照老师第二课讲的身份定位的标签之冰,再加上硬币法,学会了夸奖孩子是这样的一个人。
经常夸他,你真是一个热爱学习的小学生,也经常夸我老公,你真是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好男人。
大家注意。当我夸他是一个什么什么样的人的时候,我就是在身份层面做工作,那我相信当这种语言,我们在家里,在周围的人当中说多了,我相信他也会收到一些很好的感觉,会增加他的力量,你可以试一试。
再次学到了精髓!感谢玮宁老师!
张老师
12月3日打卡:
[技巧]
理解六层次
[过程描述]
2日早分享玮宁老师带来了理解6层次,使课程内容又有了新的突破。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思维工具,仔细分析起来,课程中的很多技巧都离不开这一个工具课程中的很多技巧都离不开这一工具。
以第2课为例,课程主题是融冰之旅,李艳老师提到了要融三大方面的冰:孩子之冰,父母之冰,学习认知之冰。所谓冰就是要去除我们赋予各个方面的负向标签,就涉及到理解6层次中的系统,身份,信念(外在形象、学习认知),能力,行为,环境(父母对孩子,对学习的态度,与孩子沟通的方式,父母之间的关系,老师的评价)。其中系统,身份,信念是上三层,形成深层记忆,能力,行为,环境属于下三层。
这一课里面的资格感练习也是为自己做一个身份和信念价值的确认。
第1课中提到接纳,相信,肯定,都是涉及到理解6层次。
我们为什么觉得受到了伤害,就是因为我们往往听到的更多是对自己身份的一种指责。
为什么说就事论事不能就事论人,也是在说我们不能因为人的行为而对这个人本身进行否定。
我们往往会掉到这样一个坑里。例如我们可能会听到有人说:你别跟某某人玩儿,他是个坏孩子,他总打别的孩子。这就是一个从行为上升到对身边的对人格的否定。
又例如我爱听过有人说:你不拾掇屋子,你就是个垃圾。本来前半句是行为,但是已经带有指责性,后半句则直接指向了身份,带有了侮辱性。试想,这样的沟通,双方会是怎样的状态呢?
所以夸奖和肯定在上三层做文章,行动和批评多在下三层做文章。
附解读:
从上往下分别是:
第六层系统层面
就是说我与世界的关系,或者在家庭层面也是一个系统,像我们和孩子和丈夫,以及在工作单位也是一个系统,包括我们和我们的国家,嗯,都是一个系统。
第五层身份
就是我是谁,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是漂亮的还是丑的,我是聪明的还是笨的啊,这就是就是很,就是身份层面的一个信息。
第四层是价值观
那这个层她是简单的说,就是我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啊,包括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儿啊,都是在信念层面
第三层能力层面
比如说孩子写字好看吗,是他的能力,根据他的能力去选择。那孩子会打扫卫生吗?也是在说他的能力层面
李艳老师在课程中也一直在强调孩子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怎样去给他提升?
第二层行为层面
行为层面就是我们实际动作的一个过程,我在做什么,或者我有没有做什么。
第一层最底层的环境层面
就是把我们作为一个人身体以外的所有的人事物,以及时间啊、地点啊,包括一些资源啊,比如说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公交车、汽车啊,或者是我们和某一个人打交道,那个人对我们而言也是一个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
理解六层次是非常非常好,可以把它称为工具。
从专业的角度啊,人们会把理解六层次分为上三层和下三层。
上三层:系统、身份和价值观。
也就是说,信念这三层是决定着下三层的行为能力和环境。
六层次的上三层是形而上。看不见摸不着啊,也会把下三层称为形而下,能看见能量。
那下三层时刻被上三层影响和控制。
看看这张图当中,关于上三层和下三层,它也分为了潜意识层和意识层,这个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本身在本课它就是一个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