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跟我抱怨,说她运营了几个月的公众号没有涨粉的趋势,快没耐心经营下去了。我问她:“当初为什么要开这个公众号啊?”“想火呗,能赚点外快多好啊!”朋友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又问:“那你主攻哪一方面啊?”“记录我的生活啊,对热点的看法啊之类的”“就是大杂烩,什么都碰点呗”她想了想,点点头。
随手点开朋友的公众号,我对过去几个月的文章作了一个统计,抛开文章整体构架和文笔来说,首先在量上就没达到公众号更新的速度要求,6个月,不到20篇的文章,10天打磨一篇的文章内容应该很值得期待吧。继续探究文章内容,真是提不起我的兴趣,今天煲一顿烂鸡汤,明天打一针毒鸡血,后天再把大号的观点炒个回锅肉,一个普通甚至算得上是乏味的公众号在东拼西凑下摆上餐桌,真是干涩得让人难以下咽。我心想,这样的公众号能火才怪呢!
在这个自媒体被炒热的时代,人人都想搭上这趟致富的列车,想要拿到这张车票,经营起一个品牌公众号算得上成本最低、门槛最低的渠道。但是,我看过一组官方统计数据,近千万个微信公众号里,能盈利的却不到1%。大家只盯着那些红到发紫的大号赚得金钵满盆,却没想过他们只是那极少的1%,更没仔细分析过帮助大神们赢过99%对手的那副牌到底是什么?
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讨伐咪蒙,说什么三观不正之类的,可越是有人喷越能说明咪蒙够火,但无论怎样都不可否认的是,人家就是煲得一手好鸡汤,卖得一手好故事,即便是一本正经的满嘴胡诌都能“骗”得粉丝蜂拥而至。时下最火的“斜杠青年”,打的是“干货”牌,秋叶老师的ppt,彭小六的学习技能,三公子的理财经验,统统亮出武艺,凭实力聚粉。还有席卷畅销榜的励志文风,早年火热的青春疼痛文字凭借各自独特的风格在翻腾的时代浪潮中占得一席之地。这些风格就像烙印,深深地打在了每一部作品上,也嵌进了每一个读者的心里。
再反观那些无人问津的公众号,不能用一句“写得不好”来概括,总之是缺乏“一贯以之”的特色,“脉络相承”的表达,“层层深入”的思考,和“一如既往”的表达。谁愿把宝贵的休息时间浪费在这样一个毫无看点的公众号上呢?
任何一种社会浪潮的更迭都是有生命周期的,它与信息更新步伐相匹配,与经济发展速度息息相关,而能在滚滚浪潮中独占鳌头的人却有着相同的特质:具备鲜明的风格。这不禁让人想到了前段时间很火的papi酱,这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用幽默逗趣、直指人心、令人捧腹的段子征服了广大网友的心,在假面网红称霸微博的时代杀出一条血路来。在众网红还在以空气刘海,煞白脸和一字眉取悦大众的今天,幽默、敏锐、嬉笑怒骂直接爽快的papi酱却被奉为网红时代的一股清流,从本质上来说,papi酱赢在了风格。
风格,并不是用来迎合大众口味的,它是与生俱来的直觉,更是创造者想要树立的旗帜。蒙式鸡汤,潇洒牌鸡血,秋叶牌干货,他们早早地被插在互联网这片土地上最醒目的位置。除这些新兴产品外,那些具有独立精神的传统文学也依然受人追捧,比如我很喜欢的作者柏邦妮便是代表之一。
细腻的情感,充满张力的文字,邦妮极少以讨论社会热点的方式讨好读者,更不会用犀利而刻薄的标题夺人眼球,她一如既往地收集生活里美好的细碎,始终诚实地观察着人世间,用那些真实苦涩或是兴高采烈的诗意表达捧出一个厚实而丰富的生命。从“西祠第一才女”到杂志名人访谈编辑,从畅销书作者到各大电视剧编剧,从奇葩说辩手到《我们相爱吧》节目策划,任身份变化,平台转移,柏邦妮身上独树一帜的东西总在一波接一波的浪潮中闪闪发亮。
我们生活在信息庞杂的时代,产业的兴起与衰落,平台更迭的步伐我们无法阻挡,当年炙手可热的人人网如今销声匿迹,当下流行的微博微信也可能被新的社交媒体代替,但沉下心,打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总不会错,即使不火也要在时代留下属于自己的符号。
文:叽蛋咪湫(点击关注)
一只热爱文字的职场小白,写真诚的字,分享身边的事,愿你我都可以明亮有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