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中,往往自己处于被动状态。永远在等待着别人跟自己交流,而这种心态则是一种不太成熟的表现。
从心智模式看,这种过于被动的沟通方式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人是社会动物,需要与人交流来获得相应的信息以及支持,有可能是关系的博弈。从人与人的交流中获得能量,人本身脱离不了社会的运转规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必备的能力。过多的在意了逻辑思维层面的发展,却忽略了交流是处于动态互动的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逻辑层面的,而更多的是心态、肢体语言等诸多方面。
底层的原因是思维方式的追求安全感,过于在舒适圈内就会让人颓废,停止不前。一个人需要自己朝着学习区去前进,而只在书本上的学习是不够的,还更应多的跟人去学,而交流就成为了自己要跨越的一道障碍,而交流更多的是心态上的改变和行动上的超强执行力。
思考的主动与被动,从逐渐被动的思考模式转换过去,不但要多思考,而更多的是多交流,正向反馈所带来的帮助能使自己快速成长。在如今的幂次法则、长尾理论盛行的今天,跟应该运用理论来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只是学习了一个又一个概念,拥有了无数的谈资。
所以学习要定向输出,而不仅仅是输入。能否在生活中应用到,强制自己将知识与现实做关联。多问为什么要这么去做?和我有什么关联?怎样才能更好的运用?如何评估效果?
很多时候过多的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总是在不停的学东西,看似忙碌却没有想清楚为什么我要去学这门课程,和我的关联大吗?如何做有计划的实施。没有在问这些问题?没有整体规划,头脑中不清晰自己要什么,就无法活得明白。
在《好好学习》中有一个方法是每天用于思考的时间要有2-3个小时,我是否能够放下焦虑的心情来面对自己独处时光,并自己问自己未来的方向以及深入的思考与反思呢?
每天仅仅靠着这个半个小时的写作时间并不能够成为更好的自己,而真正能让自己快速成长的只有刻意练习,小步快跑,试错迭代。将心沉下来反观内心,外界的世界很精彩,这个不错,然而这和自己有何关系呢?每天刷刷信息这就叫做成长吗?能够对自己有增量的收益吗?
想要的太多,却不能沉下心来是一个人最大的毛病。克制自己在要输入的时候做定向输出,否则与成长无益。
有时候觉得底层的知识框架没有搭建好,需要自己重新去认识,重新去学习。看到别人写的东西那么有水平,而我的却如此平平,怎样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呢?每个动作拆分,并刻意练习。一些很简单的道理,如今才明白过来,在学校的学习中,大量的重复训练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