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深圳市博物馆终于迎来了海昏侯特展。
初识海昏侯刘贺,是其考古成果开始向社会公布的那一年,海昏侯墓发掘出大量精美文物的报道铺天盖地。海昏侯墓是我国迄今为止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其墓葬发掘出的文物无论是从数量还是精美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同为西汉贵族墓的长沙马王堆汉墓。
这次展览展出了大批精美的文物,据说是刘贺墓园出土文物外展数量最多的一次,也是刘贺玉印首次外出展览。看到介绍的时候还是很兴奋的,迫不及待想一睹玉印的样子。
(排队的人有点多)
刘贺生平关于刘贺,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之前对他都不是很了解,然而如今是“一举成名天下知”了。
刘贺是汉武帝和李夫人的孙子,没错,就是那个“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的李夫人。刘贺的一生跌宕起伏,18岁的刘贺在霍光等大臣的拥立下,成为西汉的第九位皇帝。本来想安排做个“傀儡”,但是奈何刘贺本人还是有点志向的,想干出一番事业,霍光一看觉得难以控制,在刘贺当了27天皇帝之后,便将其废黜。随后的日子虽然仍享受着帝王的礼遇,但是政治地位一落千丈。29岁时候被封为海昏侯,辗转到了他最后的封地,也就是今天的南昌。可能是因为长期以来郁郁寡欢,刘贺33岁便去世了。“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种人生的大起大落,让我想起了末代皇帝溥仪悲惨的一生,没有经历过的人大概是很难体会到这种悲痛的。
泱泱汉风,汉代贵族的奢华生活在这次展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古人“事死如事生”,本次展览展出了海昏侯墓葬中的大量青铜器、金器、玉器,反映了汉代的礼乐宴飨、车马出行、日常生活、酎金制度等,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记载,再现了刘贺不同寻常的一生。
铜鎏金博山炉“博山炉”是西汉时期人们熏香常用的香具,因造型像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汉朝时,大量的番外香料进入中土,香文化开始繁荣,各式香具也应运而生。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里面说博山炉是“诗意生活的象征”,大概是因为博山炉熏香时香烟缭绕,意境迷人吧~
只想说,刘贺真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多金男孩。海昏侯墓葬里出土了20块金版,25块麟趾金,48块马蹄金,385块金饼,200多斤的黄金,超过了目前汉代墓葬出土黄金的数量的总和。马蹄金和麟趾金器型完整,造型精美,上面的镶嵌技艺也很发达,有些底部分别有“上”“中”“下”的字样,这是汉代考古的首次发现,其具体意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超级小的刘贺印,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一个小小的印章,史料价值却很大,证明了墓葬主人的身份。看这个印的人实在太多啦,有点挤。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釜是一种汉代常用的炊器,在此次展览上也能看到。刘贺墓酒具库和厨具库出土的器皿文物也能让人了解到刘贺日常饮食生活及当时的饮食文化。
(“昌邑籍田”铜鼎,为昌邑王行籍田礼时所用)
错金工艺青铜当卢在现场还展览出了两件被修复后的错金工艺青铜当卢,当卢是置于马面额前的装饰物。其纹饰华美,结构清晰,形象丰富,当时手工艺的发达程度真的让人很震撼。能把当卢这种马身上的装饰物都制作得如此精美,可以想象得到当时人们的审美与思想了。
窥一斑而知全豹,一个展览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当时西汉列侯的奢华生活,还让我们对那个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面貌、社会风尚和工艺水平有更多的了解。只是看展览真的不过瘾,希望海昏侯博物馆早点建成,有朝一日去侯爷的老家看看。
珍贵的墓葬文物、璀璨的汉朝文明,曲折的“王帝侯”生涯、神秘的海昏侯……
然而我们所看到的精彩纷呈的展览,背后却凝结了无数工作人员的心血。展览的最后一部分是保护共享。科学发掘,科技保护。
说实话看到这一版块时还是挺感动的,历时多年的艰苦发掘、后期的文物修复,每一步都很不容易。感谢所有考古文博工作者的付出,才能让我们看到这么精彩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