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提前面试通过进了支教夏令营,L同学某天早晨就找我给她的教案提点意见。毕竟没有支教经验,所以我知道我帮不了她太多忙,我也只能表达下自己对支教的认识和理解。
这次的支教队恰好有一个就去她们的家乡,这让她有了些一点莫名的自信。恰好这个年纪的姑娘,才从高中过渡过来,家里不是很有钱也没有男友,所以不太会化妆,反而因此坚信自信和气质是最好的妆容,把自己幻想成一不小心沦落贫民窟的贵族后裔了。于是她认为那里的孩子最需要学习的是礼仪,而不是科学小知识。
我否定了她的提议,礼仪课对这些孩子来说用处并不大,太过教条的东西孩子也不愿听,因而通过支教的难度会变大。
这两点一下就把火药桶点燃了,于是她借此机会向我表达了她对礼仪的膜拜,甚至谈到了农村的“习俗”(姑且先不用贬义词)多么的重要。再者她又以她的家乡跟我说孩子们都会非常认真的听课,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学习礼仪。
让我撇开她的修辞不谈,较为清醒地反驳下她的理由(但是她能不能被说服又是另一回事):
1、礼仪不是礼貌,礼貌是对人基本的尊重,而礼仪则更多是仪式化的东西,是对场合的尊重,然而生活中的很多场景都不需要仪式化(更多场合也会向不需要发展)。
2、放烟花也是习俗,但对于这些我们喜欢做的事情,我们并不是都做的,还要放在具体情境里分析利弊。而这些“习俗”本身就存在着和目前主流的价值观抵触的方面,理解可以,可非要用教育的方式让这些孩子接受就不妥了。
3、不能因为孩子上课认真就作为降低教学质量的理由。如果课程设计得好,孩子们可以把原本过多放在听课上放在别的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4、仓廪足而知礼节。带给他们能够吃得饱的智慧目前看来比能过得高贵的智慧更重要。
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呢,那我得出的应该是如下观点(以下的“我”为L同学):
1、步入成年的我,再学习礼仪也会需要时间。不如从小给她们种下礼仪的种子,等待她们成年的那一刻发芽。
2、因为我从小是不允许上桌吃饭的,而我当时并没有觉得哪里不好,所以这个不坏的习俗应该继续传承下去。
3、我们那里的孩子其实都是渴望学习的,教什么他们都会认真听,不如趁这种时候多教他们些他们以后通识教育教不到的内容。
4、礼仪课在支教中并不算偏,以前还有人讲中医的五行,对小朋友来说更没什么用,说明你的否定根本不成立。
当我们换位思考的时候,明明我们已经清醒地分析过利弊,可我们发现对方的观点好像变得无懈可击了。就我看来,当我们在换位思考时:首先你得按照对方的情感来,而情感一旦融入分析,那么任何科学的分析都可能没用了,比如我就是喜欢这个人,那么你跟我说再多弊大于利我可能还是会和他交往。第二你以对方的利益为重(很多事情是多方利益的,不可能以单任何一方利益为重,但这不代表利益平均)。第三是你此时必须要接受对方的一些逻辑,而忽略对其逻辑的判断,(例如主题不太好的人通过了面试,可能是别的方面好,这不妨碍主题不好的事实)。
所以,换位思考不一定对。在以下场合,它可能非常管用:安抚情绪和说服、推测对方想要的利益......
但是,如果这件事情,它具有以下特点:对方并不是这件事的决定者、这件事被期望解决、我们有能力去解决(解决这个词很关键,把事情的真实后果掩盖等不是解决),换位思考就没什么作用了。
后来,我不再反驳她在这件事情上的观点,只强调:我认为,如果你的目标中最重要的是通过面试(而不是“讲一个我爱的题目”这种情怀),你的目标很难达到。我一方面不再安慰她,只把我认为最基本的说出来,另一方面,这样的反复强调也引导她换位思考我的逻辑(说服)。
最终她被我说服,换了一个题目。
题外话:她的询问目的其实是不纯的,她最后嘲讽我当初通过面试时候的主题非常幼稚,想到她之前嫌弃中医五行的主题。之后该题目时也只是选择了她的备选方案,并再次嘲讽我当初的主题。
可见,其实她原本找我的目的更多是希望我确认她主题的优秀,以及对我低水平的鄙视。所以以后,我若只是希望维持一个好的形象,那么就顺着她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