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严禁通过任何形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深入实施强基计划,进一步完善招生程序和办法,优化考核内容和形式。
大家都知道科举制度下的状元是全国第一名的意思,但是当时所谓的状元到底经历了多少过五关斩六将,大家是否又清楚呢?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不同时代的科举制度会有不同的差异,就以距离我们现在比较近的明清为例,明清时代的科举成为一个层次、等级、条规、名目繁多苛严的庞大体系。明清科举又童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五级,其中往往又分层次。
童试:明清最初级的地方县、府考试,通过县、府两次考试者,成为童生,表明已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写作能力。但很多读书人考到须发皆白,仍是一介童生。
院试:在府、州的”学院“举行,又分为“岁试”、“科试”两级。
乡试:又称为大比、秋闱,每三年一次。乡试三场,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
会试:乡试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于京师礼部,又称春闱、礼闱。
殿试:明清科举的最后一级考试,在会试后一个月即三月十五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