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都是荀子性恶论的忠实支持者,并以此为鉴。
儒家先贤孟子荀子对于人性善恶持有完全对立的观点。孟子言人性本善,荀子言人性本恶。
孟子有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的四端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四端是人之本性的自然呈现,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所以孟子认为没有四端,则不能成为人。
孟子云: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西流,但是,难道也无所谓向上流、下流之分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下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不正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本质。”
孟子理论的出发点是向善论,但综合其言行理论,他认为人性还是本善的。
而荀子的性恶论恰恰与他相反。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荀子说:“好恶、喜怒、哀乐,夫是之谓天情。”又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同。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论“君子”“小人”都一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
荀子往往以礼义并称,区别于孟子的以仁义并称。荀子对礼学有着重要的阐述。他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人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需要不断去学习圣人教化,注重后天的培养。
霍布斯曾经说过一句话:“人对于人是狼”,狼是凶残的兽性代表,也是团结坚毅的代表。霍布斯在这提出的当然是兽性的代表。
每个人都是自私的,越高度的文明演化出更极端的野蛮,多少不可理喻的事情变成了理所应当的残忍,多少理所应当的道德变成了不可理喻的是非。比如忠诚,没有利益基础的忠诚,就像无根的浮萍,微风起便抓不住。因为它就像政客的誓言,商人的承诺,妓女的贞操,你只能当做一个玩笑。
比如,今天元宵节,有偷青的习俗,偷青的对象一般都是田地里面的农作物,但都是有寓意的,普遍体现在粤语上,偷到菜,粤语寓意财,偷到葱,寓意聪明,偷到蒜,寓意会算数,如此种种。普遍是乡下人的习俗,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如今城里人开车去到很远的地方就为了偷菜,单纯的习俗变成了朋友圈炫耀的资本,往往将农家人整块田土的蔬菜拔完。生活的变质以至于人性丑恶一面的暴露,本应是偷一点,结果变成偷一车,农民辛辛苦苦的成果结果成了城里人炫耀的资本。人性什么时候变得如此不可理喻。
网络上有句话很流行:你为什么要害怕鬼,害你的全是人。地狱坦荡荡,魔鬼在人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类的道德底线如此之低,道德标杆如此之高,生而为人,我感到深深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