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关键词“担当或者承担”
承担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负责任。当下发生什么跟我有关的我百分百负起责任。没有二话,别人负不负责任,我不管,我百分百负起我的责任。我不挑不捡。我完完全全的负起责任。当下形成一个画面,画面里面发生什么我承担什么,我不挑拣,无怨无悔,毫无怨言。我完全承担起责任。越是这样做得到的支持就越做。你的生活就会发生很微妙的变化,你的这种全然的承担,就会影响到你身边的人。这个承担和担当是从儒家孔圣人学的。比如说儒家经典《论语》就是讲的孔子怎么说话的,孔子怎么做事的,孔子怎么待人接物的。讲的是非常日常的事情。儒家非常的“入世”,佛法就很“出世”。他就是应对,饭要怎么做,路要怎么走,待人接物礼节要怎么来,就是这些。我们中国深受儒文化影响的,也是来到我们个体生命里面呈现的就是百分百的担当。如果你活出了生活的每个当下都是这样活出来了。其实你就活出了圣人的风范,你就有圣人的气象了。
第三个关键词“美”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涵盖一切,包含已经认知的部分也包含没有认知的部分,“道”要表述出来用语言文字可以显化出来的部分也有语言文字不可表述之外的部分,就是还隐藏的部分。“无”那无就是涵盖一切的状态,就是宇宙的本源。“有“是什么,念头就是我们动了一个念,就是我们能知道的,意识,说出来的话,语言等等就是当有表达的时候,只能呈现起定义,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还有我们所体验到的都是从“有”里面升起来的。所以呢,当我们用“无”就是无限,就是纯“有”就是宇宙本源,当我们用“无”来看待存在的人事物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内在之妙。这就是所谓的“道”。反过来,当我们用“有”就是已有的知识,经验,概念,定义等等去看待存在的时候只能看到已知的部分。就是可支持和验证我们知识和经验的部分,这两种看待事物的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是自我意识在起作用。各有玄秘之处。不同的意识,看待事物处理事务的方式是不同的,也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和认知。也就形成了是非对错的概念。而能够自由自主的创造自己想要的体验,就已经算的上是进入“众妙之门”了。每个人检视一下自己,平时用的是怎样的眼光,是两者兼具吗?带着“无”看待“有”,带着“有”看待“无”,是不是能同时发展这样的眼光呢?概括为“无用之美”,“无用最美”在你生活中有没有关注这个“无用“的部分。有些人永远在活“有”,他追求看得到的,看不到的,没用的有什么好追求的。但我们解析的“道”,“道”是什么,“道”包含了有与没有所有的这才是“道”。所以,只是追求有限的部分,那你活的是非常局限,非常片面,活不进“道”。全部把他放进你的生命之内才叫“合道”。活自己精神的部分,不会被物质层次束缚住。跟自己内在精神的灵性部分连接。你的生活会活得美美的,不仅很实用,很物质。
整合这三个关键词,无时无刻去呈现这三个关键词,那怎么会可能活不到学问呢?遇到事情先超越事件,换另外一份看待,然后承担,全部承担起这个责任的时候你内在的力量潜能就会被释放,同时日子过得美美的,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不光关注有的还关注无的部分。
我们说的就是这样,你这样做的时候就是在用整个的东方文化作为你生活的背景。儒佛道全通达了。全部透过你在表达。
西方心理学在哪里?西方心理学就在你要怎样活出来的时候借助西方心理学,因为西方心理学会告诉你方法告诉你技巧。那我们背后有东方文化做背景,帮助你把意识拉伸,又有方法西方心理学。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很多人知道做不到,因为他只是学方法,只是学技巧,他的内在还没有贯通。他没有通达,非常局限。只想搞问题,如果不换自己,换自己的意识思维那永远搞不定问题的。我们学习要非常系统的学习,往高处深处去学,不是学表面的技术的方法的。你的心里有大道了,方法很容易掌握的。很多书里会有很多方法,方法易掌握,但真正的“道”,是需要通过自己贯通,自己下工夫。
愿每个人活出绽放的生命。尽情的去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