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山海情》看完了,短短的23集,却演完了从西海固到闽宁镇的变迁之路。剧情不拖沓,不夸张,满满的都是精华。
朴实的地方方言(虽然有的演员说的不一定那么到位),活脱脱就是那些人说的话,闽宁两地方言的融合,也是剧中两地不管是扶贫还是攻坚的融合,更是进步和落后的融合。
一个沙漠化的戈壁滩,变成金沙滩之路,是艰辛的,更是时代变迁的印记。此剧好在很多细节点到为止,给观众留下了超多想象。围绕着“变迁”这一主题,从几个方面描写了变迁中的诸多艰辛。
一,政府力促。从西海固走出去的马得福,考了一个农校,分配到镇上做一个办事员。这很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90年代,考上中专,是很多农家孩子迈出农门的唯一的出路,不读高中读中专,就为了当时的农转非。迈出农门,意味着吃上了国家饭,端起了铁饭碗。那个年代,一没关系,二没门路的农家孩子,最想走的路就是考上中专,变成城市户口。马得福幸运的考上了,靠着和弟弟抓阄,他赢了去上了学,弟弟输了辍学在家劳动。这也是当时贫穷的农村很多家长为了所谓的对孩子公平做的自认为最公正的做法——靠抓阄决定孩子的命运。
剧中让马得福这一迈出农门,又对农村有着深厚感情的他来见证这变迁之路,本身就意义深远。如果对这个村子没感情,而是个一般的政府办事员,他们就会按部就班的按规矩办事。剧情好就好在马得福对村里人们有感情,对村子更有感情。这样的带入感,会让整部剧穿插在感情这一线上纠结,步步深入,步步割舍不下。最终也是靠着“情感”感动那些宁可自杀也不想离开仙人的老一辈人。老一辈人代表的是旧思想,认为根在那里,人不能离开根。马得宝他们一辈人则是怀着新思想、新抱负的新一代,想改变落后的局面,却又不知道路在何方?马得福便成了一根纽带,为年轻的他们指明方向,为年老的解除后顾之忧。
政府的好政策,才使得贫穷的西海固走出困境,重新在闽宁立足安家。更是国家的干部对口帮扶政策,才使得福建和闽宁结下了不解之缘。更是那些对口帮扶的干部、教授、技术人员,把先进的福建的技术、文化,尤其是思想,带给这些思想陈旧、技术落后的西海固。政府的帮扶政策,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像陈金山、马得福、张树成等这些为民请命、着想的干部,拼尽全力的做工作、找出路 ,才使得这整体的搬迁工作得以成功。
一句话: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才使得贫瘠落后的西海固,经过吊装及整体搬迁后,在闽宁开拓出了新的一片天。
二,教育的变迁。白校长,这一典型的人物,也是剧中非常出彩的地方。我们从他女儿麦苗的口中,知道了她的父亲来自南方。剧中虽没有过多的镜头去描写白校长的过去。但是从他扎根在这贫瘠的土地,娶妻生女,可以想象,他应该就是当年支教的老师,一茬茬支教的人来了又走了,他留了下来。他自己带着好几个班的课程,是个教全科的全才老师。那都是被现实逼得。没老师,他就得一人身兼数职。他为了教育燃烧了自己。为了大合唱,更为了受教育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他卖掉捐献的电脑,受了处分,但他一点都不后悔。而剧情又安排了另一个支教的年轻的老师,最终替代了白校长,他活跃的方式更受孩子们喜爱,而他又被白校长深深地感动,到后来选择留在了这里。这更是暗示着教育的目的——既要教书育人,也要推陈出新。
三:情感线。得福和水花的情感,是一种青春期的萌动。得福考上学后,水花和得福也就注定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了。水花和永富结婚 ,是宿命,也是那个时代走不出去的女人必然的路。他俩虽然明知道没有结果,但彼此内心对对方的好,却在细节里见分晓。每次得福为了某个事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水花便会给他信心和指点。一句“得福,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让逆境中的得福重新披荆斩棘。这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延伸。
得宝和麦苗,则是有觉醒又同频的年轻人。他们的结合是必然的。兜兜转转,总想把最好的自己展现在对方眼里,也不轻易舍弃两人的承诺,而且志同道合,门当户对,他们若不结合就有悖现实。
在农村,很多孩子们走出去了,又会带回很多孩子来,有结婚跟着来的,有结婚跟着走的。但他们的根还留在村子里,所以就形成了多种文化,多种家庭的碰撞和融合。
任何地方,任何时代,情感永远是人们的重要需求。
感谢《山海情》剧组,让我们领略了一番农村的变迁之路,跟着他们的镜头又重新见证了过去。历史是不能遗忘的,就像我们无论走出村庄多久,多远,心底里都还有一个思乡的情感牵绊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