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1年7月21日,周三。我是一个付出、坚持、自信、勇敢、智慧、认真、上进、有毅力、有情趣、善良宽容、勤于学习、追求幸福的人。
老爸脖子上长了个疙瘩,先是黄豆大,经过一年,长成了杏核大。老妈念叨了几次,想给爸爸做手术拿掉。老爸嘴上说着:“不碍事!不碍事的!不用做什么手术!”可我能感觉到他心里也有一点忐忑,只不过是不想给儿女添麻烦罢了。
我上网查了查相关资料,推测应该是脂溢性囊肿,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切除并引流。闺女横穿中国长见识去了,儿子送了幼儿园,趁着假期,赶紧帮爸妈处理了这个心病为好。
以前的我是个不担事儿的人,按闺女的话说,先是有老爸遮风挡雨,之后老公悉心呵护。习惯于依赖他人,遇事会发怵。现在的我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我不能永远做一棵需要攀附他人的凌霄花。我告诉哥哥和老公说我可以独自处理,我要活成一棵树的姿态。
首先练心态——遇事不慌,搜集信息,一件一件去做,不懂就问。还记前几年给哥哥的蜂场办生产经营许可证,也是在暑假,我骑着电动车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咨询。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了之前不知道的一些程序,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有很大收获。
心态放平稳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事情反而出奇地顺利。老爸老妈,紧跟在我的身后,就像小时候我紧跟在他们的身后一样。老妈不迭声地感叹:“人家说话都听不懂了,交流都赶不上趟了!老喽!”心头一阵酸楚。
上楼梯时,老妈得双手攀住扶手,用力把身体一扯才能上去。要知道,前些年,她还在噌噌爬树呢!
老爸的腰椎疼痛有好些年了!起坐越来越不方便。两鬓灰白的发茬触目惊心,脸颊纵横的沟壑让人心痛。
是儿女为他们遮风打雨的时候了!传承父母的勤劳、质朴、善良、责任、担当……
今后的我将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的,就像一棵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不断把根扎进厚实的土壤中,经历风霜雨雪,无数个寒夜清晨,以一棵树的姿态生长着。
今天闺女一行去了皇城相府。相府主人陈廷敬,不仅是家之树,更是国之树。王跃文写的《大清相国》中曾这样赞扬他: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而纵观陈廷敬的一生,他之所以能青史留芳,取得这么大成就,其实与陈氏家族的家风密不可分。
陈氏家风家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诗书传家。
陈氏家族尊儒重道,专门修建了书院和学堂,为子孙后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治学读书环境。陈廷敬的父亲陈昌期认为,读圣贤书,应当以立品为先,次及举业,即先道德而后文章。陈廷敬为了对子弟进行孝悌思想教育,还专门编写了《孝经刊误述释》一书,作为家塾中的教材,让陈氏子弟学习。
二是积善成德。
《易经》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陈氏家族奉行“觅几文本分钱休悭休侈”的祖训,所以陈氏族人虽然自己非常节俭,但当别人有为难需要帮助之时,却从不吝啬。清康熙三十一年七月十二日,这一天是陈昌期的85岁诞辰,这天,他又拿出家中所有的钱,换米数百石,周济乡人。乡里士民心里感激,要为他建生祠,来纪念他的恩德,但是陈昌期坚执不许。
三是清正廉洁。
康熙元年,陈廷敬回家探亲时,父亲陈昌期在了解他为官的情况后说:“你能够保持廉洁正派的品格,对我来讲是最难得的回报。”康熙四年,陈廷敬回京赴任时,母亲张氏对他说:“你的一切花销,家里都会想办法帮你解决,千万不要贪国家的便宜。”
陈廷敬始终把父母的话牢牢记在心中,一直保持着清廉自守的高尚品德。正是由于这种良好的家风,陈氏家族不仅培养出了“大清相国”陈廷敬,还培养出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其中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美誉。
康熙皇帝曾亲自写过一首五言律诗,表彰陈廷敬的风度:
横经召视草,记事翼鸿毛。
礼义传家训,清新授紫毫。
房姚比就韵,李杜并诗豪。
何似升平相,开怀宫锦袍。
其中“礼义传家训”,正是说陈廷敬的陈氏家族是把礼义道德作为家训,代代相传。
家之树!
国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