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改变者的经历

大家好,我是eaTong。

可能大家会比较好奇,我的分享标题为什么会叫“一个改变者的经历”,其实一开始领导给我定的分享主题是如何学习,寒轩同学还贴心的帮我把PPT封面做好了,标题就是“如何学习”,我十分感动,然后叫他帮我把标题改成现在这样。

至于为什么这么改,我后面会解释,先给大家讲讲我的经历,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会自称为“一个改变者”。

公司里面对我比较熟悉的人应该都知道,我专业不是学计算机的,而是一个偏弱电的专业:电气信息类。毕业之后第一份工作也是本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原则,去了中建五局做一个水电施工员,而之所以选择这个工作唯一的原因就是班长告诉我们这个公司好进。进去之后才知道,学习的时候偷的懒,会在工作过程中让你加倍还回来。

中建有个不太成文的传统:你能喝多少酒,决定你能多快晋升。当然这个说法有点太绝对了,但是也大概的能说明那里喝酒有多厉害,而我偏偏身体有点酒精过敏,在一个比较注重酒文化的氛围,我逐渐开始思考我究竟想做什么,而我的结论就是:我想设计一款软件,改变我所能改变的一部分生活。

这个想法一旦产生,就像一颗毒瘤一样,留在我的脑袋里面,不走了。于是我买了一本C++ primer的书,看了两个星期就离职了,因为我要做软件开发。别问我为什么不是产品经理或者其他岗位,问就是不懂,那时候我对互联网行业唯一的概念就只有一个,就是软件开发。

于是就这么出去找工作了,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我花了2个星期认清了一个事实:软件开发是一门技术活,不是自己看两个星期的书就可以找到工作的。而在找工作的过程也才知道有一个岗位叫“实施工程师”,也需要技术,但是要求比软件开发稍微低一点。于是我就以一个类似于实习生的职位进入一个软件公司,做实施工程师,在这过程中逐渐了解到了软件开发的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编程语言不只一种,然后我也知道了C语言和C++其实不一样,知道了.net和Java,还有数据库是什么,SQL又是什么。

然后我就开始调整自己的方向:我根据招聘网站在昆明的需求多少找了一个岗位:Java开发作为我入行的目标。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边工作边学习,终于做出来一个可以给到我姐他们用的眼镜店的会员管理软件,很简单的一个软件,而我也通过这个软件得到了我第一个软件开发的工作:Java开发。

做了Java开发之后发现原来还有html和JS,又一次刷新了我对软件开发的认知,而我在知道前端可以实现跨平台开发软件的时候,又一次调整了我的方向:前端开发。

于是在2015年,我以web前端开发工程师的岗位来到了艾可思,接下来的事情大家也就比较熟悉了,我来公司半年左右,选定了一个新的前端框架作为云智装的前端框架,然后一路跟着云智装成长,18年开始试着做一些研发管理相关的工作,20年加入点石名匠的定制化项目,然后7月份跟着军哥一起来觅活,成为一个产品。然后现在我站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我的经历:一个改变者的经历。

借用罗胖在跨年演讲中的一句话:设计的工作开始并没有清晰的问题,都是先行动,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目标。这句话军哥也用来给我们说明觅活现在的阶段,而这句话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也是一样:从模糊状态行动,然后不断生成目标,再去朝着目标进发。所以其实你会发现,我们最大的困难不在于怎么做,而是你怎么去确定你的目标,而学习其实就是为了知道找到目标,然后不断的去改变。我们的目标其实一直都是在变化的,而支撑你去改变你的目标的,就只能通过不断的去学习。这也是为什么我把自己定义成一个改变者,改变是结果,学习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就像我在转行的时候不断调整方向,不是因为我想变,而是因为在我有足够的认知之前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哪。

说到这应该会有人好奇我是怎么学习的,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行就行,不行我再试试。学Java的时候不懂就看视频,回家在沙发上看,出差路上在大巴车上看,晕车了就休息几分钟,不晕了接着看。学习新框架也是一样,英文文档看不懂,先读一遍,没理解就再读一遍,一篇文章五遍看不懂我可以看十遍,十遍看不懂我看20遍,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突然就懂了。

行就行,不行我再试试。这句话是用来明确信念的,借用曾国藩的一句话: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那么行就行不行我再试试就是学习时用来着眼的大处,至于着手的小处,我也有几个小建议,就是:任务驱动、制造反馈、定个闹钟

很多文章会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会发现,等你培养好兴趣,黄花菜都凉了,而且面对一个新的行业,接都没接触过,谈什么兴趣。所以我比较推崇任务驱动,给自己定一个任务,根据这个任务去补充要完成这个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任务达成了之后你也就学会了。

再就是制造反馈,其实说通俗一点就是给自己一点奖励,完成目标后给自己放个假,休息一天,或者吃个大餐,看个电影,都可以。跑马拉松才几个小时都需要喝喝水补充体力,更何况是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持续学习呢。

最后一个有点俗,但是非常有用,就是给自己定一个闹钟。很多时候我们在完不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找很多理由或者借口,但是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三件事:动机、能力、触发。也就是被奉为经典的“福格行为模型”B= MAT。任务驱动和制造反馈是增强你的动机,但是最核心也最容易做到的其实就是触发,定个闹钟,给自己一个不可违抗的指令:闹钟一响立马开始学习。然后,学就是了,行就行,不行再试试。

最后还有一句话想送给大家:学习,是个延时满足的事情,需要慢下来一步一步往上爬,就像爬山的时候,最忌讳的是在爬山的过程中东张西望,一定要走到山头,才能看清其他山峰,再找你的下一个目标。

我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有点长,希望大家不嫌烦,谢谢。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原出处。原文地址:https://eatong.cn/blog/2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