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磊/静心可鉴

静心可鉴

文/石岩磊

        传说在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当初还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为了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他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出家修行,最后在一颗菩提树下开悟,达到了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境界。而菩提树在我国声名鹊起是源于唐代高僧惠能的四句偈语。

        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菩提原本是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静之心。内心清静,哪里还会染上什么尘埃?惠能的话的确通透空灵,满含令人顿悟的禅机,也因此奠定了其禅宗六祖的地位,而且他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启人心智的惠语。

        “何为坐禅?……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自见本性清静,自修自行,自成佛道。”“随其心静,则佛土净”。从中不难看出“心静即佛”是惠能的主要理念,无论是佛家的虔诚信徒,还是教外的芸芸众生,领悟了禅宗的这一思想便都能心平气和,凡事不急不躁安之若素。

        心不动,波不兴,令我们心旌摇曳的无非是各种诱惑,可能是感官上的享乐,可能是精神上的欢愉,它们都能够在刺激神经兴奋的同时勾起人们更大的渴望,于是在反复震荡中形成贪念与执着:钱挣了1万想10万,买了城里房还想要海景别墅,当了处长又挖空心思惦着副局长的位子,小有名气后便朝思暮想大红大紫。所有的欲望仿佛是快速转动的漩涡,将整个人裹挟在里面难以自拔,或是乐此不疲地

沉溺其中自嗨。

        人心不足蛇吞象,一切渴望膨胀为贪婪时,就会变得面目狰狞,让人如飞蛾扑火般忘掉风险直奔晃动着魅影的光焰而去,但当烧得灰头土脸须发全无时,方才明白以前远处光怪陆离的美景,不过是海市蜃楼般的虚妄,大梦初醒似的恍然大悟:原来脸上看不出吃过多少鲍鱼,住院时只能睡一张病床,部长退休后也不过是个干瘦老头,红得发紫时便离人设崩塌不远了。

        经过大风大浪的洗礼,人们慢慢地懂得了珍惜平淡,渐渐理解了四大皆空的真谛,不再疯狂地胡吃海喝,发觉自家的一粥一饭最养胃;不再艳羡外面的彩旗飘飘,感到屋里的红旗最温馨;不再渴盼一夜成名的奇迹,觉得安分守己最踏实。人们犹如减肥瘦身了一般,看淡了名利得失,看开了地位高下,卸掉贪得无厌绑缚着的负累,身轻如燕中囊获了坦然自若和怡然自得。

        此时就回归到了心静,但不是视钱财为粪土的虚拟清高,而是舍得有道的豁达;不是安于现状的消极避世,而是进退有度的淡然;不是一副灭人欲存天理的阶级斗争嘴脸,而是感时花溅泪似的情感丰沛,这或许就接近了惠能所倡导的禅理。而佛祖在菩提树下的悟道,也即是屏气凝神中内观心性时的顿悟,所谓人人皆可成佛,大概就是掸落贪欲的尘埃,静心自在可鉴吧。

                2019.5.8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B1.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
    常修阅读 10,126评论 1 8
  • 《金刚经》别解文义 B1.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
    了了无诤阅读 8,196评论 0 9
  • 今天是一个下雨天,不算多大的雨点已经敲打了地面一整天了,雨中裹夹着一丝冷意,如果没有穿厚衣服出门,一定会冻得瑟瑟发...
    黎艮阅读 1,261评论 0 1
  • 文|刘琪的商业观察(liuqi-guancha) Y是琪哥结识已久的一位电商总监,别人都在热炒O2O的时候,他却在...
    刘琪的商业观察阅读 4,477评论 2 20
  • 故乡的龙井湖
    月如海阅读 3,11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