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下日常教学——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今天是开学第一课。课上带着同学们把目录看了一下,孩子们大致清楚了这个学期我们将会学习哪些知识。调研了一下,大家对哪些知识更感兴趣?(营养午餐)看来同学们都更喜欢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
假期中,同学们会去各地旅游,用到不同的交通工具,你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哪些和数学有关的知识了吗?
很多同学都谈到速度、时间、路程。
同学A说他和家人一起自驾从北京开到山东龙口,时速达120迈。好多同学都觉得迈就是公里。其实不是的,迈是英文mile,也就是英里。1英里=1609米。120迈/时=193.08公里/时,这在中国是不允许达到的。
所以同学A其实想说仪表盘上的速度大约是120km/h。他们大约开了5个多小时,估算一下北京到山东龙口的距离是120×5=600公里
同学B说他做高铁从北京到南京,时速大约305km/h(高铁最上方显示屏是一般会经常显示当前时速)他说大约开了6个多小时,路程305×6≈1800千米。
借助第一个环节的交流,孩子们可以体会到
1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渗透着数字,计算,估算,数学知识,数学模型。
2我可以用数学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学的数学如果严重脱离生活实际那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回到这节课的三维目标中
正好借助同学B提的情境:从北京坐火车南京,途径山东。可以提出几个数学问题,和今天这堂课有关的就是(1)山东到南京多远?
借助线段图(建模):理解题目,理解数学关系,从而把握减法的意义。
借助这道题我们还可以改编成加法问题吗?减法问题吗?
从而体会加法的意义以及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如果时间富裕,应该让孩子们多编几个加减法的故事
这节课我觉得比较值得赞赏的地方就是
1没有用教材给的情境和数据,而是真正的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出发,看看能有多少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拥有“数学的眼睛”
2给其他孩子们一种真切的感觉是数学确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借助已经学过的数学模式和思想方法等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编故事是我觉得一个很好的方法:孩子们从自己经历的真实情境出发,去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加减乘法之间的关系。(这一点目前我的学生做的不够,能编出来也不多)
还是在生活中用的太少,书本上的例子和孩子们平时的生活离得也比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