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手机里还有上次前往金门旅游时拍摄的一些照片,放着占空间,删掉又觉得可惜。所以再写个续篇,把拍下来的照片使用和保留起来。
说到金门,除了购买土特产品,其实还有很多特色景观,比如战地坑道及其他特色建筑等……
作为过去两岸对峙时期的最前沿阵地,金门地区存留着大量曾经作为军事用途的战地坑道。以往,这些坑道不为普通人所知,只在大家的想象中神秘存在。但在金门“战地政务”终止后,富有创意的金门民众立刻让这些坑道摇身一变成为观光景点。下面介绍两个战地坑道:
1、狮山炮阵地:
这是金门唯一坑道式的榴炮阵地,又名震东坑道。陈展8英寸榴弹炮等各式火炮及相关资料,增添军事观光景点。
狮山炮阵地位于金门东北角的五虎山上,始建于1965年,当年主要负责金门东北部海域的安全。阵地内的“震东坑道”是在花岗岩开挖,全长约508米,平均高约4.6米,约宽3.6米,共有4个炮堡,现已由军方交由金门县府接管。
2、翟山坑道:
耗时5年、由人工开凿而成的翟山坑道,由两部分组成:长100米、宽6米的坑道及总长357米的A字形水道,原做登陆小艇回转及补给人员、物资之用,可容纳42艘小艇进出、回转,堪称“地下金门”杰作之一。
坑道废弃后正式开放民众观光,在炎炎夏日,成为举办夏季音乐会的好地方。每年一到3、4月份,就有坑道音乐节,军事的刚强与音乐的柔和相结合,真是很奇妙。台湾民谣、世界名曲在这里汇聚,音乐人就在水道上演绎,游客或靠墙或席地而坐,陶醉在美妙音乐中。
介绍一下金门的其他景点:
1、莒光楼:
是金门防卫司令官胡琏辟建,由名建筑师沉学海设计,仿古代麒麟阁三层式建筑,外观雄伟、气宇非凡。莒光楼用以表彰当兵的英勇事迹,宏扬毋忘在莒的精神,为金门战地精神的象征。金门人说“没到过莒光楼,别夸说到过金门”;五十多年来常是金门邮票和风景明信片的主题,莒光楼已经成为金门的象征。
2、中山纪念林:
是首个于金门县设立的森林游乐区,位置在金门岛中间昔果山和双乳山之间,中央公路(伯玉路)旁,占地约100公顷。另外还有乳门堡垒、高射炮、战斗机和战车陈列区。
在中山纪念林北端,有一座传统四合院建筑。馆内陈列着蒋经国先生的著名手迹、历史照片和文物。
3、水头聚落:
最大特色是其民居建筑,由于聚落里居民多姓氏的缘故,建筑上也展现出了各姓氏家族独特的风格,堪称为金门地区古昔、洋楼、铳楼等建筑样貌最丰富的区域。
4、金水国小落成于1933年,是民国初年黄家在新加坡赚钱回来后建造的颇具阿拉伯风格的西洋式建筑,1941年被政府借来作为小学校使用,后又归还黄家。
建筑格局呈回字型,山墙上有泥塑的鲍鱼、天使、梅花、牡丹、葡萄、凤凰等装饰,增添活泼色彩与民俗之美。校内保留了昔日课堂原貌,并开有“出洋客的故事”展示馆,介绍金门人出洋的血泪沧桑历史。
5、金门民俗文化村位于山后村,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共包括十八栋传统闽南二进式双落建筑,格局壮阔整齐,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之大成。民俗文化村依文物、礼仪、喜庆、休闲、武馆、生产等单元展现金门地方民俗,另有古代官邸一座,可以欣赏淋漓尽致的雕梁画栋之美。
6、陈景兰洋楼:
位于金门东边,一个两层西式白色主调的建筑物,有金门第一洋楼美名。该建物于西元1917年由旅居新加坡的金门陈坑陈景兰买地兴建成融合南洋及闽式建筑特色,于1921年完成。属于五脚基洋楼,外廊呈凵字形,是金门规模最大洋楼。
两天的金门观光旅游,行程充实。
意外的是发现住宿酒店的门口种植了一大片格桑花,漂亮极了!还有几十年未在实地见到的一大片麦田,看了心旷神怡,感到特别地欣喜。
对这次周末金门两日游感到满意!
温馨提示:
由于金门是个四面环海的海岛县,所以雾气特别严重。如果遇到大雾天气或台风天气,出入交通很不方便。
我们第一天出发前往金门时因为有雾延迟了2个小时开航。第二天雾气更加严重,导游一直跟我们打预防针说,万一大雾不散,我们就回不去了。还好厦门这边在下午3点钟时开航了,而我们是回程,定的是下午6点钟的船票,所以没受什么影响。
鉴于此,有前往金门旅游的朋友要多少了解一下天气预报,而且要有被天气困住出不了金门的时间预算和思想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