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真美,人类真渺小。
首先我并没有看过刘慈欣的原著,据说电影较原著改动较大,所以我暂且忽略,只谈电影。
这是一次远称不上完美的启航,一如网络无数吐槽的 bug满天飞,漏洞遍地是,但我并不觉得失望,甚至愿意给5星的高分。因为流浪地球真正意义并不在于为中国科幻开创了一个很高的上限,而在于创造了一个足够高的下限。
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影里看到熟悉的地标作为科幻场景出现还是挺过瘾。流传多年的海平面上升,上海被淹没之类的预言终于在《流浪地球》中实现。说得“战狼”点:我们看惯了旧金山金门大桥、自由女神像、埃及金字塔之类的外国地标被毁掉,这次可算有了自己的本土科幻来拿央视大裤衩和东方明珠塔散布末日恐慌。而姥爷韩子昂出生于1999年,是一个如假包换90后,所以他才会用着旧手机,刷着抖音。
我想所有在生活中真正努力尝试过,而不只是耍耍嘴皮子的人应该都会认同:跌跌撞撞也好,步履蹒跚也好,劈叉也好。我们至少已经出发了不是么?
至于那些瑕疵和漏洞,我觉得不必在这些地方纠结,尤其是在其合理性上。虽然批判是观众理所当然的权力,但以此来否定整部片子,毫无必要。从《月球旅行记》开始,科幻片已在电影道路上行走百余年,很多经典作品都有学术上的硬伤,但并没有动摇它们的价值。
历史剧是重现以往的荣衰,科幻片则是让人对未来开始憧憬。
就如同片中的最后决择,不管是决策者还是参与者,与其说被两场演讲打动,还不如说人类在理性的前提下永远对未来抱有憧憬。
而这份憧憬,就是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回家。
韩子昂的运输车里挂着佛珠和弥勒佛像,日本运输车里挂着风铃,俄罗斯人挂念着自己的伏特加,在远离家园的地方,他们用这种方法回家。
影片女主韩朵朵,让我想起了失事的大舜号,获救的女子水性并不好,但在危难之际,先后至少有8名男子,扶助她,连环接力支撑她,最终让她获得新生。所有舍己救人的男子,全部沉溺大海,魂魄无依,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而婴儿的韩朵朵,在太阳爆炸、地球生态环境彻底毁灭、浮冰与疾火肆虐的海潮中,被无数行将溺毙的遇难者,用尽最后的力气推上水面。这是生物的本能,也是人性中最伟大的利他行为,最终这个女孩儿获救,没人知道她的父母是谁,但所有丧生于灾火疾冰中的死难者,所有濒危之际爆发出人性光华者,都是她的父母。她象征着人类的不屈,与希望,是人类文明的集体无意识。
有一段记忆久沉深海,但却永恒存在。只要一声轻微的呼唤,就会悄然浮出水面。
在韩朵朵面前,人类的任何反常行为,都是正常的。
电梯里队员为了救姥爷韩子昂而死,韩子昂却只多活了几分钟。救援队用性命运送火石,点亮发动机的却是其他团队,太空站说地球还有35亿人,余下的一半人,在20年前已经死去。
刘培强从一心救老丈人和救儿子的儿女私情,想着怎么利用自己的资源来远程保护家人,到危机发展到不可收拾之时,他又从普通人变身为一位深明大义的英雄人物,在家国情怀的艰难取舍中选择了后者。
撞车的司机自杀前用日语说要是有味增汤就好了,俄国人牺牲自己把刘培强推向控制舱,运输车里盖着一张美国国旗。直到最后,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调转车头,驶向背离家园的方向。这根本不是一部所谓的爱国电影,而是全人类对自我的拯救。
影片的最后也仅仅只是赢下了眼前,后面还有上千年的难局。
而当下,只需仰望星空。
让人抱有期待,怀有憧憬,持有勇气,幻想未来,永远前进,这才是科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