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学名薯蓣,是薯蓣科薯蓣属的缠绕草质藤本植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其别名众多,如薯蓣、山芋、诸署、署豫、玉延、修脆、几草、藷、蛇芋、野山豆、山板术、白苕、山藷、延草、王芋、薯药、淮山药、扇子薯、佛掌薯、白药子、九黄姜、野白薯等,这些名称体现了其在不同地域与文化中的多样称谓。
山药原产于中国,广泛分布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贵州、云南北部、四川、甘肃东部和陕西南部等地,同时在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它生长于海拔150至1500米的山坡、山谷林下、溪边、路旁的灌丛中或杂草中,显示出其较强的适应性。
山药的植物形状独特,其块茎长圆柱形,垂直生长,茎通常带紫红色,右旋且无毛。叶子单生,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其花序为穗状花序,蒴果不反折,种子着生于每室中轴中部。山药的花期在6至9月,果期在7至11月。
山药的采制过程相对讲究,通常在冬季茎叶枯萎后进行采挖。采挖后,需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干燥后习称“毛山药”。也可选择除去外皮后趁鲜切厚片干燥,称为“山药片”。此外,还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后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从性状上看,山药的肉质肥厚,略呈圆柱形,垂直生长,长可达1米,直径2至7厘米,外皮灰褐色,生有须根。光山药呈圆柱形,两端平齐,长9至18厘米,直径3厘米,表面光滑,白色或黄白色。山药片为不规则的厚片,皱缩不平,切面白色或黄白色,质坚脆,粉性。炒山药则形如毛山药片或光山药片,切面黄白色或微黄色,偶见焦斑,略有焦香气。
山药的性味甘、平,归脾、肺、肾经,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的功效。其化学成分复杂多样,含薯蓣皂苷元、黏液质、胆碱、淀粉、糖蛋白、游离氨基酸、维生素C、淀粉酶、多巴胺、山药碱、皂苷、止权素、3,4-二羟基苯乙胺、鞣质及多种微量元素如锗、钙、磷等。这些成分不仅赋予了山药独特的药理作用,也使其成为中医药与食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济价值方面,山药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而备受青睐。其块茎富含淀粉,可供蔬食,同时也是入肺、健脾、补肾的佳品。山药的黏糊糊的汁液主要是黏蛋白,能保持血管弹性,还有润肺止咳的功能。山药的种植周期相对较短,一般在种植后1年左右即可收获,产量也相当可观,每亩山药的产量可以达到3000斤左右。目前山药市场需求量大,销售价格较为稳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
关于山药的奇闻轶事,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一则传说讲述了古时候河南焦作一带的小国野王国,在被大国入侵后逃进深山,饥寒交迫之际,士兵们挖到了山药充饥,不仅体力大增,伤兵也痊愈了。后来,将士们为纪念这种植物,给它取名“山遇”,意思是绝望时在山中遇到的食物。随着更多的人食用这种植物,人们逐渐发现它具有袪病健身效果,于是将“山遇”改名为“山药”。另一则传说则源于《神农本草经》,其中记载山药味甘温,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这些传说不仅增添了山药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其在中医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