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泛指外感六淫不正之气,如风、寒、暑、湿、燥、火的侵袭,以致肌热、体倦、头痛、喷嚏、咳嗽等表证,统称为外感热病。其中以外感风热,咽干喉痛,肌热体倦,干咳无痰,脉浮数,习惯称之为“热感冒”的最为多见。而发热畏寒,头痛无汗,脉浮紧或浮迟,所谓“寒感冒”的,却十不一二。随意发汗通治感冒,立见口干舌燥,烦渴引饮,甚至口鼻出血。故今人多用微辛解肌透表,微寒清热解毒,加以清咽利喉,润肺止咳,纳差者辅以和胃醒脾,大多都能在三五日痊愈。而确需麻、桂等辛温大热之味用于解表发汗的很是少见。若非真是寒感冒,切莫轻易使用散寒发汗之品。如在夏秋季节,暑湿行令之时,治疗外感又非寻常之方所能及,必以解暑化湿、清心宁神之方治之。若仍用治疗寻常之方如荆防、银翘、桑菊等,却又不济事。从《伤寒论》到《温病条辨》,以及《瘟疫论》《温热经纬》《时病论》等名著中,对于外感热病的论述,可谓经纬天地,详尽之至。为适应今人所谓感冒,结合个人经验,由繁从简,仅以两个方子随症加减,用以治疗四时外感。一个是以荆防败毒散为主加减,以治冬春感冒;一个是六和汤为主加减,以治夏秋伤于暑湿等症。自知有违古圣先贤之旨,忽略六气分治之为,其罪匪浅。但为简约实用而为之,亦属实际之需。
薄荷、荆芥、防风、柴胡、黄芩各15g,金银花18g,桔梗12g,玄参、大青叶、淡豆豉各18g,甘草6g。水轻煎,温服,或取微汗,四煎适温泡足,以助疏散表邪、解肌退热之力。
功用:辛凉解肌,清热利咽。主治里热外寒感冒,肌肉体倦、咽干喉痛等症,有明显感冒时邪不正之气者。
薄荷、荆芥、防风、柴胡、淡豆豉疏风解肌;黄芩、金银花、玄参、大青叶清热解毒;桔梗、甘草利咽。如寒重者用葱白、生姜为引,寒甚去豆豉、玄参,换用苏叶、羌活;热甚者加生石膏、葛根;咳嗽加杏仁、贝母、炙枇杷叶、炙桑白皮;纳差加白术、陈皮;咽喉红肿加牡丹皮、山豆根;便秘加酒制大黄;溺赤加木通、栀子,余随症。
案例1 李某,男,35岁。2004年12月9日诊。自诉:“因洗澡水凉,夜半即觉头痛体强,在某诊所输液5天,热退不净,反增口干舌燥,食欲减退,全身不适。”观其面色暗红,唇焦,舌质暗红,苔薄黄而燥,声粗而干,脉象寸关微浮而数。辨证:外感寒邪,化热伤津。治宜解表清里,但因表证尚未全解,用药不可过凉。用本方2剂,轻煎热服,取微汗,三煎适温泡足。
12月13日患者来告知:2剂尽剂,热退身安,饮食知味,劳作无碍。
案例2 余某,男,55岁。2007年11月3日诊。自诉:“近来在蔬菜大棚里农作,出出进进,内外温差近30℃,不知不觉感冒,身热恶寒,体倦咽痛,干咳无痰,食欲减退。”患者面色微红,唇舌失润,舌苔薄白微燥,咽喉微红,脉象微浮而数。问之饮食习惯,获悉平素喜食辛辣之物,肺胃素热无疑。加之冬暖少雨,复因反复汗出受凉,以致此患。辨证:素禀内热,风寒束表。治法:解表清里。用本方加贝母12g,炙桑白皮、炙枇杷叶各18g,以清热润肺止咳,3剂。随访,3剂药服后诸症消退,感冒痊愈。
案例3 杨某,女,41岁。2005年3月20日诊。自诉:“春节刚过,无原因老感觉鼻腔干燥发痒、打喷嚏,随之全身酸楚,头痛怕风,咳嗽无痰,胸闷纳差,服感冒药六七天无效,症状越来越重。”患者面色微红,舌苔薄白乏津,舌质暗红,咽喉周围微红,脉象浮数微弦,沉取滑数。本地自秋末至春少雨,气温偏高干燥,复因春节过食辛辣,再加附近有流感传播,三因合至,近似春温证无疑,即所谓流感是也。病已明,证须辨。肺为娇脏,主皮毛而开窍于鼻,故温热时邪所伤,耗阴灼津,而见鼻燥、喉痒、喷嚏。脾主四肢、肌肉亦属阴,本受温邪,再遭辛辣耗散,故有四肢酸楚表现。治宜清热解毒,和胃养阴。本方加石膏30g,石斛18g,3剂。
3月24日二诊。自诉:“鼻咽干燥及全身酸楚已明显减轻,又出现咳嗽有痰不多,痰色白而微黏。”此为温热之邪已解,当续调脾肺。原方去荆、防、柴、豉之疏散,加白术、茯苓各15g,陈皮、砂仁各9g,以和胃行滞;加炙桑白皮、炙枇杷叶各24g,川贝母12g,以润肺止咳,2剂。
1周后患者来告知:第2次药服后咳止,食欲食量恢复正常。
按语:此方微辛解肌,清热解毒。除外感风寒、风湿、中暑、伤暑外,凡外感风热、伤风,或外感风寒、内有积热者,均可稍做加减用之。但能辨证无误,皆可速去其疾。经数十年验证,实为今人治外感平稳有效之方。勿嫌药味平淡无奇,治病安全实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