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写作的第378天,疫情还在继续,继续居家。一个合同基本谈妥,关键是现在这种时候,怎么给客户交付呢?
=====分割线=====
戈登·麦肯锡在《绕着大毛球发型:寻找工作的从容轨道》一书中发现了他对不同小学生的研究成果:不管什么时候,他只要走进一年级的班级,问学生们有多少个小艺术家书,“齐刷刷地,所有的孩子们都会从椅子上蹦起来,挥舞着胳膊,就想要把手聚到天花板上一样。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
在二年级“大概有一半孩子会举手,智慧把手举到肩膀那么高的位置,而且是静静地举着手。”他说:“每次我到了六年级,最多一两个学生会举手,而且是慢慢地把手举起来,同事眼睛还很不自在地看看周围的同学,很害怕被大家嘲笑是一个‘秘密艺术家’。”
仿佛他们都有一张看不见的网罩着,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
当6岁的孩子把他画的画拿给我们看时,即使我们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我们也会说:“啊,真棒!你太聪明了!画得不错!”但是当孩子到了8岁,我们会怎么说?“画得不错,但是你不觉得应该把圆画得更圆些吗?”当孩子10岁时呢?“这是一匹马吗?我看不出来这是一匹马。”
我们逐渐长大的过程就是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只不过这个“适应”为了满足一部分人对我们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以少部分人的要求,我们就牺牲了自己的本真。为了完成KPI,我们就得按照要求去工作,慢慢地我们只会为了KPI而工作。
丧失了对工作应有的热情,我们的信念也会逐渐动摇,而且不会再专注于工作。慢慢地让自己蜷缩在工作的舒适区,一方面自己可以轻松应付工作,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不会犯错。一切都处于小心谨慎的范畴内,谁考核KPI就听说的。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诸葛亮一生小心谨慎,先帝驾崩以后,更是如此。事必亲躬,对谁都放心不下。每次出征都给将军们带上锦囊妙计。最后的结局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蜀国作为一个系统来讲,诸葛亮作为重要的因素,担心的太多、害怕的太多,处处都要追求完美。导致其他人失去了独立行动和思考的能力。事成,则是丞相的功劳;事败,则是丞相的责任。于当事人没有多大的关系。当一个系统中只有一个要素在活动时,整个系统里死寂也就不愿了。
缺乏创新精神,大概也是缘于这种小心谨慎吧。当所有人都如履薄冰的时候,谁还敢阔步前行呢?当所有人都沿着别人的脚步前进的时候,新的路又怎么出现呢?
小心谨慎当然不会犯错,但离创新就远了。一个系统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增长。没有增长,就步入了衰老。衰老的最终结局就是死亡!当一个组织处于小心谨慎的状态中时,离死亡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