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
(随笔)
高山有好水,平地有好花。人家有美女,无钱别想她…为这句话,我可是挨了新兵班班长老大一顿训。
前两句是铺垫。
也是大自然的规律。
高山的水多、水好,是不容置疑的。
三江源,就在高山上。
没到过三江源,也不知三江源地貌几何。但我到过牛家店,这坳,是座分水岭。那边的水流向资江,这边却是沅江的源头。也许源头说不上,但说是支源,恐怕难以反驳。因为它实实在在是沅江支流的源头之一。
也许论源头时,是以这条河最长的那段源头计入的。牛家店这分水岭,既不是资江最长的那个源点,对沅江来说,也只是众多源头中不足道的一个了。
不是地理考究家,说这个有点游离本分。我想说的,是高山有水,并且有好水!
记得责任制分田时,为了水源便利,选取了贺堂坳的连排八丘。为的是不与他人为了点水相争、结怨。
这八丘田,从没缺过水。有的只是放水口由于冷浸的缘故,其他的禾苗已黄澄可以收割,那儿依旧青葱一片…
去绥宁扯石苔,也是爬了很高的山,直到立有众多风电柱子的地界,才找到这里一片、那里一片的沼泽地,石苔在草丛中玩命地聚集生长,一丛丛的煞是可爱…
石苔,平地上是没有的。
因为它的生长离不开湿润。
高山有好水,这不是虚言。
平常年代,听说哪个地方干旱,倒不是窃喜。但不会担忧,再干,这山里的水田是干不了的!
我们有的是山泉水,足以供应田间庄稼的需求。
今年,说是六十一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
六十一年前,还是朦胧的孩提,哪知道旱涝对人生活的影响?因此,一点儿印象也无。
可今年的干旱,确实的让人无奈了!
赶苗前两天,落了点雨,算是打湿了地皮,赶苗后有两天下了阵大雨。不但打湿了地皮,而且不少渗进了土里。
趁田里有水,将已可釆收的石苔扯了好几丘田,并顺便重新种了下去。
开始,尽管天不下雨,可山泉水的渗出,足以保证坑沟里有水湿润,石苔也能正常生长。
持续的天旱,让从未干旱过的田块裂了不少缝儿。
小的缝,插进手指,毫无困难。虽然还没到陷脚的程度,但那裂开的大缝,却是瘆人!
石苔早干了!
釆收下来,满满的一担,在肩上是那么的轻松,一点不吃力!
只是釆收的时候,要注意点,太过用力、或把握不准,石苔会断裂、会成粉。成粉的石苔人家不收。人家不收,就白忙活了。
今年,也就今年,成了这个样子。
石苔的价格稳步上涨。石苔不长,石苔干枯,都是对人的伤害!
作为山区,靠种粮,难以维系生活,这是几十年、几百年来人们的共识。有了石苔,那些荒芜了多年的田块被大家重新开发了出来。只要有水,石苔哪儿都能生长。
可从不缺水的田块,今年却缺水严重。唯一的翻身机会、唯一的脱贫门路,就这么被堵死了,还让人活不?
听说有地方人工增雨。但不是本地。这从不缺水的山区,也从没进入过增雨的计划。
怪谁?怪老天爷!
老天爷不公!
也罢。救一丘算一丘,与天斗、与地斗,斗吧,但愿为了点水,少去与人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