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气晴。
最近一直在关注微信公众号“代码随想录”,里面分享了很多leetcode刷题的精选讲解文章。
最近号主发了篇推送,通知粉丝们他已经把相关整理的力扣刷题攻略上传到全球最大的同性交友网站--GitHub上。
(附上项目名称,有兴趣的各位搜索以下就能找到入口:youngyangyang04/leetcode-master)
我的思路往往比较跳跃,在想着如何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又有了别的想法,可能与文章的初衷有些出入。就当溜达会儿,再回来。
在当今这个信息量巨大的时代,如何筛选、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是避免个人淹没在“垃圾海洋”中的关键能力所在。
作为群居性生物,人类就是在不断的迁移、文化交流中从物种中一步步脱颖而出,脱离了原始的肉弱群体。也正是在物种间不停进行的信息交换,才让人类“抬起头”,视线从脚底的黄泥转向了远处的高山。
可是现在,是不是“进步”得太快了呢?
自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之后,互联网浪潮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兴起,人类社会迎来了一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
以我个人的亲身感受来说,我上大二的时候(也就是2014年)去南航后街买小吃都是拿的钱包里的零钱。到了下学期突然不用带现金了,餐馆儿的墙上也多了一些蓝色和绿色的码。所有人在结账的时候都举着手机对着那个码,然后一声“zfb到账xx元”。
变化仿佛就是一夜之间。
紧接着,我们迎来了TB、JD,昨天你在商城首页点开了火腿肠的商品链接,第二天你就会收到各种品牌、不同产地、风格的火腿推送。是不是觉得很方便、很智能呢?
可是不是也有点“智能”得太多了呢?
当我想要选择一款心仪的火腿时,选择太多反而也是一种累赘,同时从某种层面来说线上购物总归是存在信息量差异的固然风险。统计学上来讲随着样本数量的不断填充,残次品被过滤掉,留下的将无限趋近实体购物的体验。当然这里仅就商品的质量而言。
数学是理智且理想的,但对当下生活其中的个体而言,这种过多信息量带来的潜在风险又是冰冷的。
当我点开BD,搜索某某关键字,前面几项结果往往是广告和推送,这一点在搜索与医院相关的关键字时表现的尤为明显。
遛弯结束。
我在“代码随想录”开源的Github项目中,发现号主还在B站上传了很多相关讲解视频。再次提到人类作为一种群居生物,往往需要感知到同伴的存在,即便没有相识相知,也会多一份走下去的力量和安全感。
尤其对我这种拖延症患者来讲,我非常感谢博主聚集了这样一波可以同行、陪伴刷题的群体。让我多了一种坚持下去的动力,我也在评论里和作者有过交流,怎么说呢,获得同行同伴的认可更会让你电量充满!
这个开源项目里还推荐了写文章的编辑器:Markdown。
我之前手机上也一直有安装简书App,因为我觉得界面简洁,无论是阅读还是写文章都比较友好(当然之前都是在手机端操作)。今天也算是尝试下PC端的使用,风格个人真的很喜欢。这也才有了今天的这一篇文章。
说了这么多,该给文章起个名字了,就叫杂谈吧。不浪费时间了,还得搬家。约定下周六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