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仁龙巴
至少是二十年前了,第一次看《红与黑》。除了躺在床上忘情阅读的姿势和记忆中一种暗淡深沉的悲伤外,对《红与黑》恐怕只剩下于连这个名字留在脑海。
这次重读,我先对作者情况和创作背景做了一番了解。这个功课对理解《红与黑》有很大裨益,虽然我还是固执地容易被情感所困,很难上升到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想高度,但对主人公的命运与归宿就多了坦然接受的理由。
一、作者情况
【法】司汤达(1783-1842)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早年丧母,因父亲的过分束缚而满怀憎恨。(从司汤达的家庭出身可以看到他在于连身上的投射。于连对瑞那夫人的爱,夹杂着一种儿子对慈母的爱,可以肆意显示自己内心的懦弱。而于连父亲对于连的苛责和冷酷,正是司汤达对他父亲的控诉)。
司汤达早年曾随拿破仑南下意大利,转战欧洲大陆,小说开篇描绘于连在孩童时期,“看到第六团的龙骑兵,身披长长的白大氅,头戴饰有黑鬣毛的亮银盔,他们刚从意大利凯旋而归,把坐骑往他家的窗栏上一拴,从这一刻起,他对当兵这一行就疯魔上了”。于连作为拿破仑的忠实拥趸,期望一展鸿途的野心已经埋下。
二、创作背景
《红与黑》创作于1829年,发表于1830年。彼时,拿破仑已经下台,法国处在波旁王室的统治下。1830年7月28日,爆发了七月革命(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的著名油画正是描绘了一位年轻的女性率领人们武装革命的场景,而这与玛蒂尔特身上表现出来的叛逆气质也是一种隐射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查理十世被路易•菲利浦所取代,建立了金融资产阶级统治的七月王朝。
《红与黑》的故事据悉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案件。在拿破仑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向上发展的两个渠道。司汤达创作《红与黑》是想用自己的笔去完成拿破仑未竟的事业,鞭挞复辟王朝的黑暗。“红”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黑”意指僧袍,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
三、主要内容
《红与黑》讲述的是法国乡下一个热爱读书,有超强记忆力和满腹雄心的偏偏美少年于连如何从父亲的木材厂变成维璃叶市长家孩子的家庭教师,又通过贝藏松神学院院长的推荐变成拉穆尔侯爵的私人秘书,在“职业生涯”步步高升的同时陆续陷入与市长夫人瑞那缠绵悱恻的爱情以及拉穆尔侯爵的爱女玛蒂尔特小姐的情爱之中,终因被设计陷害而一时冲动枪杀瑞那夫人,而招致死刑的故事。
四、男女主角
男一号:于连 出身卑微而才识过人,相貌出众,因已经错过法国大革命,无法通过参军作战建功立业,转而披上道袍走教士之路。他只身一人在等级森严的王公贵族之间摸索攀升,已经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就,但就像他在法庭上对权贵阶级的抨击,他的底层出身势必不可能改变悲剧命运。
女一号:瑞那夫人 一位单纯善良的、温柔美丽的富有贵族女人,三个孩子的母亲。在遇到于连之前,可以说她像是一个没有思想的木偶,爱上于连之后抛开一切,变得为爱痴狂。于连入狱后,道出她才是于连唯一的爱,与她在一起才能感受内心的平和轻松,就连小说结尾提到瑞那夫人的死,都是那么轻描淡写,透着一种安详随和。
女二号:玛蒂尔特小姐 高傲、叛逆、以自我为中心又敢作敢为的贵族小姐,因为于连不同于身边所有贵族男子的献媚,内心拒绝平庸爱情的好胜心把她推向于连,起先她的爱说来就来,转瞬即逝,于连采纳拉索尔亲王的计策假意追求其他女人后,妒意如火中烧最终死心塌地地臣服。小说末尾她果真将自己活成她心中偶像的样子,亲自捧起死后于连的头颅。
其他主要角色:谢朗神甫、彼拉神甫、傅凯等可以说算是倾于连派,尤其是于连的好有傅凯,从始至终忠实着自己的朋友,为了于连不惜倾家荡产。
五、写作特色
司汤达的《红与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心理描写,尤其是于连的两段情史。于连和瑞那夫人是初尝爱情,他们从最初的好感到爱慕到眷恋、到懊悔、怀疑和思念,两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描写的非常牵动人心,哦,这就是恋爱中的痴傻状态。于连和玛蒂尔特小姐的情爱,则把贵族女子的傲慢、冲动、反复无常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于连在引发玛蒂尔特妒意时的艰难忍耐,内心煎熬也刻画的入木三分。抛开小说批判现实主义思想、抛开独特的叙事风格、抛开象征手法的运用,以及人物行为动作的细腻刻画,单就心理描写的厉害就彻底被司汤达征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