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的滋味》是伊朗的一部心理剧情片,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赫玛永·厄沙迪、阿卜杜拉曼·巴赫里、米尔·侯赛因·努里等主演。
剧情很简单,讲述了厌弃生命的巴迪在寻找能够帮他办理后事的好心人的过程中逐渐感悟生命意义的故事。
1997年10月10日,该片在意大利上映。1997年该片获得第5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影片以中年男子巴迪开着车在德黑兰郊外的土路上逡巡开始,开头有点闷,但很快观众就会被带进去:
他在寻找什么样的人?
他究竟要干什么?
如果我被他拦住了,我会上车吗?
……
这样的开场让人窒息,却又莫名被一种隐秘的悬念牵引着。
他拦住了建筑工人、士兵、神学院学生,用沙哑的声音重复"可以帮我一个忙吗",才让人意识到主人公的心里装着比犯罪更离奇的请求——他需要一个人在黎明时分,往他自杀后的尸体上撒二十锹土。
巴迪的越野车碾过黄褐色的土地时,卷起的烟尘像他内心翻涌的死亡欲望。镜头始终保持着克制的距离,车就是巴迪生命的空间,在影片中间,除了观看倾斜的沙土,他几乎没有下过车,车里与车外对他来说两个不一样的空间,我们仿佛就坐在巴迪的车辆,跟随者他在这充满荒诞又心酸的寻死之路上。
他先是找上年轻的新兵,对方被"埋尸付酬" 的请求吓得落荒而逃;接着是神学院的学生,试图用教义规劝却徒劳无功。他不知道找了多久,直到博物馆的老人上车,故事才真正泛起涟漪。老人平静地讲述自己年轻时的自杀经历,当他在树上准备结束生命时,一颗柔软的桑葚化解了所有绝望。这个关于樱桃(或桑葚)的隐喻如一道光,刺破了巴迪内心的阴霾。
阿巴斯的镜头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那些冗长的车内对话、蜿蜒的山路、渐沉的夕阳,都在不动声色地铺陈着生命的重量。当老人指引巴迪驶向一条"更长更美的路",画面中突然出现的飞鸟、花海与血色残阳,仿佛在诉说:原来世界并非只有巴迪眼中的灰色,那些被忽略的细微美好,始终在等待被发现的瞬间。
这个穿着褪色工作服的老人,用解剖刀般精准的语言剖开现代文明的创口:我们住在装满便利设施的囚笼里,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虚无。他的独白像一柄生锈的犁,翻开了观众内心板结的土壤。
影片的结局极具张力。巴迪躺在自己挖掘的墓穴里,暴雨将至的夜空电闪雷鸣,而他的嘴角却扬起笑意。这个开放式的结局让自己去定义,生命的滋味就像樱桃,有酸有甜,只有亲自品尝才能懂得。巴迪最终是否选择活下去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与陌生人的对话中,重新触摸到了生命的温度。
这部电影最动人的,是它对死亡的温柔凝视。它没有说教式的劝世,而是通过巴迪的旅程告诉我们:当我们被生活的苦涩淹没时,不妨停下脚步,去感受一颗樱桃的酸甜,去倾听陌生人的故事,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微光。
正如影片中老人所说:"自然界的美能治愈一切伤痛,只要你愿意睁开眼睛。"
电影最后十分钟的胶片划痕堪称神来之笔。放映机齿轮的声响突然撕破银幕的幻觉,穿着橙色工作服的剧组人员在绿意盎然的山坡上穿行。这个瞬间,让人想起午夜梦回时,那种介于噩梦与现实之间的奇妙眩晕感。
阿巴斯用克制到近乎吝啬的镜头告诉观众:活着,或许就是不断在死亡的褶皱里,翻找生命的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