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明的故事与好员工,以及更有意思的东西——《格局逆袭》老板眼里谁是好员工 读书笔记

今天看到书中提到好员工的标准,很赞同。不过在说这之前,先说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

小明是一个家庭比较富裕的幼儿园小朋友,他有很多玩具,于是他成了幼儿园里最受欢迎的小朋友。有一天,一位大人问他:“小明,幼儿园里这么多小朋友,你最喜欢哪个?”小明说:“小花,还有小强。”大人问:“为什么呢?”小明说“哈哈,小花最漂亮。小强嘛,只有他拿玩具换我的玩具玩,别人都没有。”

好了,上主菜,下面是书中好员工的标准,大家对照一下自己的表现:

好员工:汇报工作说结果,请示工作说方案,总结工作说流程,布置工作说标准,关心下级问过程,交接工作讲道德,回忆工作说感受……

这么说不够清楚,下面展开说说。

汇报工作说结果:老板要的是结果。

请示工作说方案:这可以用一位老同事和我说过的一句话来总结:让领导做选择题,而不是问答题。

总结工作说流程:不要夸夸其谈,而是找到过程的优点、缺点、可改进之处,给下一次行动作参考。

布置工作说标准:布置工作,没有标准,下面就没有明确的方向。也就是尽量详细,明确好你的要求。

关心下级问过程:帮助员工提高,才是领导第一要务,问过程就是看看员工有没有可以改进的,然后帮助改进。

交接工作讲道德:交接工作,是站好最后一班岗,最能体现人品。

回忆工作说感受:要感谢谁,得到了什么成长,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有什么地方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现在,让我们站得更高一些,看看更有意思的东西。

好员工的这些标准,其核心是什么?掌握不住核心,记住一些标准当然也有用,但难以举一反三,而且,还有更多的东西你是记不住的。

我认为,其核心就是两个字:价值。

回到小明的故事,小明为什么喜欢小花呢?因为她漂亮。为什么喜欢小强呢,因为他有价值。当然,漂亮也是一种价值,很多招聘都或多或少体现了外貌的价值。

再看看好员工的标准,其实这些标准就是站在公司的角度,要求员工表现出足够的价值。

那么,有价值能带来什么?

其实结果是显然的,小强对小明有价值,他们可以一起愉快地玩耍;你对公司越有价值,你的工资、机会也会相应增加。

一直说世界是互利共赢的,这是团体存在的必然要素。所以,有价值往往利人利己。这个世界总是让有价值的人升上去,没价值的人落下来,而且可能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京东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京东自建物流体系时,接连亏本,于是一直没人看好,但却能在经济大形势不利的情况下迅速地拓展市场,并接连赢得投资,让一众竞争对手绝望。而今,京东的物流体系成了其极其重要的竞争力,而且京东已几乎没有什么对手。

京东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说明最后留下来的,一定是有价值的企业。

小米大家也都知道,小米一开始的“为发烧而生”,那就是它的价值。

后来雷布斯说了一句广为流传的话:站在风口,猪都会飞。

这句话其实过于谦虚,聪明人当做玩笑就好。你要相信即使站在“风口”,猪也不会飞,能飞起来的,一定是能提供足够价值的人。如果你不信,建议看看雷军在建立小米之前的成就。有一点就能让绝大多数人望尘莫及:在小米之前,雷军基本上已实现财富自由。

所以,我们更应该相信的是这句话: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更准确一点,就是:机会总是给有足够价值的人。

还有一句话你可能也听说过: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虽然看起来令人有些伤感,但这是事实,我就接受了。如果你不信,建议再好好想想。

所以,有价值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就,原因无他,因为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世界。

落地,怎么办呢?

至少有两点是我们可为的。

其一,学会互利共赢的思考方式。

具体一些,就是在做事时,要找到自己的需求,同时考虑别人的需求,然后找到一个互利共赢的实现方式。这也就是为什么总有人强调换位思考,总有人说客户意识、顾客就是上帝、用户体验,总有人说理解万岁。

其二,这是更重要的基石:提升自己的价值。

但是,如何提升自己的价值?众所周知的方式,就是努力,并一直努力下去。所谓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所谓的厚积薄发,所谓的“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会失败”,其实都是这个道理。

说千道万,还是回到了这里。这就是万变不离其宗。

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在写文章,其实也是在提升自己的价值,同时让自己有持续的提升价值的动力。这里面有两个维度,提升价值这一维度这次已经说了,另一个维度下次再谈。

最后,提升价值时,还有一些弯道需要注意,尽量做到弯道超车,而不是弯道撞车。

首先,不要忘记实际利益。

很简单的,生活中,我们尽量结交懂得互利共赢的人。

虽然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

但有些人只会索取而不会付出,甚至恩将仇报,这种人要尽量远离。狗咬吕洞兵、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我想你应该听说过。

而对于企业,则不要忘记变现。虽然说互利共赢,但你只去利人,毫无收入,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也是难以为继的。

其次,不要被努力麻痹,要结果导向,用结果来衡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非常努力的同时,不忘开辟新的角度。

这就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就是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