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一词,听起来是极其消极的,如果我们听说某人常常表现出愤怒,一定觉得此人太糟糕,要敬而远之。实际上愤怒代表着攻击性,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认为攻击性是不好的东西。
但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性与攻击性是人的两大基本欲望,性是建立关系,避免孤独,攻击性看起来是不好的,但是却是争取自由的手段。因此这两个看起来有些黑暗的词可以替换成另一套词是:爱与自由。我们所有人都在寻求爱,但是想要获得自由,合理表达愤怒与攻击性似乎不可避免。
正因为如此,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认为,会合理表达愤怒的人,远比从不愤怒的人更适合与别人建立关系。对于这个观点,我再赞同不过。
那么,为什么是如此呢?首先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否认,我们极其珍爱自由,这里指的不仅仅是身体的自由,还有精神的自由。所以才有那首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既然自由对于我们那么重要,但是生活中无处不在地存在着各种控制,生活中永远不缺少想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另一个人身上的这样一些人,比如我们的父母,长辈,领导,甚至朋友。即使是打着爱的名义,“我爱你,我才这样做”,但我们的情绪和身体能强烈地感觉到这不是真正的爱,是控制,因此你会不由自主的产生愤怒。被强加和被控制的一方,必须通过合理表达愤怒和攻击性才能在自己和对方直接隔开一段距离,以保证自己的生存空间,否则,我们将无法成为一个自由的人。
不会表达愤怒的人,常常扮演受伤者的角色,但是可悲的是这样的角色并不能获得同情。压抑愤怒,努力扮演好人,结果也不能获得关注和尊重。因为从来不表达愤怒的人,会让人觉得你怎么样都可以,既然怎么样都可以,那么不断侵犯你的界限也没有关系。无法保全界限的好人,既愤怒又渴望受到关注,因此更加不遗余力地扮演好人,愤怒就一再地被压抑,但是人际循环中必然的悲剧色彩导致了他永远都是不开心地追着尾巴转的小狗,看得到却得不到。
我最近几年来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人际上正是这样不会正常表达愤怒的所谓“好人”,所以我真的从来不认为过去的自己有能力在某一段关系上得以深入地发展,现实关系也验证了这一点,能被我称为好友,并且是极其好的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很少很少,在人生每一个重要阶段基本只有一个,甚至没有。
也许你会认为,不表达愤怒的人很好相处啊,为什么不是好友的最佳选择呢?我的真实感受是,在人际中,从来不表达愤怒,即使自己的生存空间和界限一再被侵犯,还是选择压抑,表现出不在意,这样的人常常生活在恐惧和压抑的痛苦中,害怕正常表达愤怒,害怕关系的破裂,导致了自由意志无法舒展,进而是对自己的否定,最后无法正常表达的愤怒也许要通过不合情理的行为表达出来,或者是通过不合理的情绪表现出来。更加重要的是,不会正常表达愤怒,代表了对真实自我的封锁,如果从来不让别人触碰到真实的自我,这样的关系又怎能深入?真实,是一段有深度的关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但要注意,这里讲的所有正常表达的愤怒并不是指歇斯底里和情绪暴力。这样一些强烈的表达方式都是过度压抑后的爆发,真正在每一件重要的、涉及界限保卫的事件中,正常表达的愤怒往往是温和的,坚定的,正当合理的,不刺人不伤己的,而且愤怒的能量得到疏导,整个表达的过程是顺畅而美好的。
相信你曾经或现在,在你身边的朋友中一定看到过这样会正常表达愤怒,真实有力量的人,那么好好处在这样的关系中吧,它会滋养你,鼓励你敢于表达,做真实的自己。
而我,一直在珍惜身边这样的人,也一直努力成为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