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太极,仙:现代人的精神探索与自我超越
病榻之上,无心翻动书页,无力举起手机看视频,于是只能躺着听喜马拉雅里的《大奉打更人》,沉浸在广播剧式“演出”的奇幻世界中,一不小心便入了“头陀渊”的坑。听完《打更人》,又选择了他播讲的辰东的《深空彼岸》,这部作品是辰东众多著作中为数不多我未曾读过的科仙题材小说。
辰东的作品,也曾入坑追更。从《神墓》到《遮天》,再到《完美世界》与《圣墟》,无不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热血的主角著称。然而,《深空彼岸》却以其独特的科仙设定,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部作品讲述了主角王煊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未来,如何在红尘中历练,最终踏上修仙之路的故事。
在辰东的笔下,王煊的修仙之路不仅是一场对力量的追求,更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他选择留在地球,陪伴家人,走完他们生命的最后旅程,这种选择让他在修仙的道路上增添了几分人情的温暖,也让人看到了修仙者身上的红尘气息。
我想,辰东在创作了多部玄幻作品后,或许也意识到纯仙的世界过于飘渺虚幻,所以在《深空彼岸》中加入了许多现实的元素。回顾他的其他作品,如《遮天》、《圣墟》的开头虽也设定在现代,但这部分篇幅较短,很快就进入了玄幻的世界。而《深空彼岸》的“科幻”篇幅却很长,其中对现代生活的叙述更为丰富,这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和突破。
我看玄幻作品,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其无边无际的想象力,每一部优秀的玄幻作品都能自成一个宇宙,构建出一个独特而宏大的世界。但玄幻毕竟带着一个“玄”字,而玄学作为古代哲学的重要部分,对许多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金庸的武侠作品便是如此。实际上,成熟的玄幻作家及其优秀作品,在构建那恢弘世界的背后,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和世界观,都或多或少地带有现实世界的基本规则。比如辰东作品里独特的修行体系,宅猪《牧神记》中引入的熵增原理,这些都体现了玄幻与现实之间的微妙联系。
联想到自己生病的状态,以及生命中的生死等问题,我发现这其中也蕴含着一种平衡。疾病的出现,本质上就是健康失去了平衡。而在生命的历程中,有生就有死,有生长就有衰老,这是阴阳二元的体现。太极所讲的,正是阴阳的平衡之道,以及能量消耗最小化的途径。就如同太极图中的阴阳线,若人想在阴阳之中获得平衡,或者说让生命的“摩擦力”变得最小,那么唯一的路线就是沿着阴阳的边缘行走,不深入任何一方。然而,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在我们明白这些道理之前,已经经历了出生、成长的漫长过程,而这些都需要用死亡、衰老等相对应的事物来冲抵。
不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利用能量的效率越来越高。我们对肉体的依赖逐渐降低,而精神世界却日益丰满。在熵的概念中,熵减更多地依赖于信息,尤其是在如今的AI时代,这一趋势更加明显。或许在这个时代,人真的更容易“成仙”。
那么,何为“仙”呢?在我看来,成仙就是一种自我重塑。古代的“仙”是对现实的超越,是对永生和极乐的追求。而现代社会的“成仙”,更像是构建一个自洽的精神世界,使个体在信息的连接中获得无限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精神宇宙的造境主,创造自己的秩序和规则。但精神世界的形成,离不开信息的输入与转换,人与世界的关系由此发生质变——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吸收、重构。
在这个精神进化的路径上,有三个关键概念:
造境主——做自己的精神宇宙的主宰,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奇点——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会形成独特的吸引力,而精神世界的建造需要找到一个逻辑起点。
链接者——在现实与精神之间建立通道,使精神世界能够与现实沟通,从而降低封闭系统的熵增。
在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这种信息爆炸,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知识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信息井的孤独。我们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围,却难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孤独,是现代人的不幸。
然而幸运的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精神力。我们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特别是AI时代,我们可以更容易地获取知识、链接世界,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进化”,构建自己的精神宇宙,像古人所追求的仙的世界一样。在这个精神宇宙中,我们可以自由地探索、创造和表达自我,实现真正的精神自由和超越。
宗教提供的永生,是对现实苦难的逃避,而现代人构建自己的精神宇宙,是主动创造自我,并利用更强的“吸力”去链接世界。
如果古人的“成仙”是为了长生和极乐,今天的“成仙”则有新的理由:
人间不值得,我们去“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