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看得少了。孩子已进高考倒计时。
除了《新闻联播》,偶尔打开电视,能够一家人一起看的电视节目,董卿主持的《朗读者的》当推首选。
主持人董卿,是孩子的偶像,腹有诗书气自华,优雅、知性美,颇有生活的感悟和智慧的沉淀。
每期一个关键词,有家、城市、遇见、陪伴,等等。每位嘉宾的朗读,配上故事、添上激情,令人感动和震撼之余,产生思考。
《朗读者》中,没一起都有许多金句名言。
比如在第一期,遇见是主题词。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这是董卿的开场白。
柳传志的父亲对柳传志说:“只要你是个正直的孩子,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这次说的《朗读者》,是一本书。德国人本哈德.施林克写的。从孩子读过的书架上,偶然读到了这一本。
这是一本“我把它一夜读完”的书。
薄薄的书,仅有200多页。
德国和世界各地对《朗读者》的评论,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这正是我们不知不觉期盼已久的书(克利斯托夫.施扎纳茨)。
故事梗概是:1958年,二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生活在柏林的15岁少年米夏从学校回家时,突然生病倒地,一名叫汉娜的陌生女人帮助了他。
当米夏康复,找到了汉娜答谢她,不料两人却很快卷入了一段激情而秘密的关系,虽然汉娜的年龄比米夏大很多。
米夏发现汉娜很喜欢听他读书,而他朗读的力量让他们的关系更为亲密。一本本读过来,汉娜深深着迷。然而有一天,汉娜却突然不辞而别,留下米夏暗自神伤。
1966年,米夏虽然已经淡忘了汉娜,但是那段关系一直是他最甜蜜的回忆。已经是法律学校实习生的他在毕业之前参加了一次对纳粹战犯审判的旁听。就在这时,米夏与汉娜又相遇了。
但是,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汉娜曾做过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面对事实汉娜供认不讳,并因为不愿在众人面前暴露文盲的事实,认下本不属于自己的重罪。
米夏此时有能力帮助汉娜澄清事实,出于对汉娜罪行的谴责以及不愿暴露自己与汉娜的关系,他选择了沉默,最终汉娜被判终身监禁。
很多年后,米夏开始给狱中的汉娜寄自己朗读的磁带,这让汉娜重新找到了活着的意义和勇气,并且汉娜通过磁带和书的逐字对比,学会了阅读和书写,她开始给米夏写信。
然而,米夏从来没有给汉娜回过信,也许他想逃避那份自责的心情,也许他没有勇气面对汉娜,这让汉娜感到无比的孤单。
汉娜出狱的时间到了,米夏来到狱中看见已经白发苍苍的汉娜,虽然承诺给汉娜提供出狱后物质上的援助,他却拒绝与汉娜握手,也表示拒绝了这份感情,汉娜于是绝望而自杀。
在《朗读者》的序言中,作家曹文轩说,在看惯了许多油里油气、痞里痞气、缺少正经的诸多小说后,对《朗读者》庄重、严肃的风格,格外喜欢。
《朗读者》有的是严肃的主题、严肃的思考、严肃的语言,没有无谓的调侃、轻佻的嬉闹、缺少智慧的所谓诙谐,一如德国人的严谨。
很多经典的作品,往往具有宗教文本的风气,而宗教必然是庄重的。读这样一本庄重的文本,实在是一种调整,一种洗礼。
《朗读者》中的细节也是很下功夫的。比如,关于汉娜身体的气味:当汉娜充满生命的鲜活时,她的气味是新鲜而迷人的;当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不可遏止地衰老的时候,她的体臭不可避免地散发出来。
两种气味的不同,让人感受到的是生命走向衰亡的悲哀、无奈和颓败。“这是命运的咏叹,这是生命的挽歌”。“精微之处,深藏大义”(曹文轩语)。
卡夫卡说:“书必须是凿破我们心中冰封的海洋的一把斧子”。这本书就是这样。
若稀罕俺的文字,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铁路宽哥说",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