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有闻滴滴顺风车死亡事件,为亡者痛惜。今天又在贴吧上看到这么一个帖子:
好想去死
我妈一点都不理解我,
只看那些考试成绩还有排名,
只要一考差我妈就会骂我,
老师乱骂,班主任每天查这查那,
作业每天一大堆的,
不抄根本做不完啊,抄了又什么都不知道,
最近×中有个人跳楼了,
我也好想跳,好想去死。
要是我跳了是因为学校补课的事,
学校以后会不会不补课了。
下面,有许多人跟帖。
有几条是附和的,但是更多的是劝慰的。
“LZ,能告诉我联系方式吗?我们聊聊,手机、QQ、微信、 Email都行”
“要是你这点打击都受不了,让咱情何以堪。”
“LZ,活着就很好。有很多事情还没经历过。轻易说死这东西。死这东西你伤不起啊。发发火,有什么哭出来就好。何必呢。”
“唉,我们都一样。乐观点吧,孩子。生活还要继续。”
“阿弥陀佛!楼主,楼主,跳楼死相不好,卑贱地活吧,我们与你同在。”
“再坚持一年,就可以解放了!只有坚持才是真正的解脱。”
“啊,LZ别一时想不开啊”
……
看了之后,一是感动,感动于这么多的同学(或许背后也有老师)如此珍爱生命,看到他的帖子后,能够纷纷宽慰他,以各种方式,含蓄或者幽默地帮助他释放压力,以打消他自杀的念头,哪怕对他来说这只是一瞬间的念头,只是一个玩笑。
二是沉重,沉重得令人久久无法释怀。这位学生,遇到生活学习上的一些压力,就轻易地想模仿别人自杀。或许,这个孩子并非一个真正的自杀者,他只是想借此来宣泄心中的不快和不满,但以死来宣泄,显然是一件值得惊惧的事情。
真正理解死亡含义的人,不会轻言死亡。轻言死亡,只能说是对生命,乃至对死亡的无知。
非独这个孩子无知,和他一样无知的大有人在。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自杀是15--34岁人群的首要死因。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17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而出现长期、严重的心理创伤,16.2万未成年人因此失去母亲或父亲……
不管愿不愿意面对,死亡的悲剧每天都在全国各地上演,自然也包括学校。
校园自杀事件的多发,其中很多和学校没有直接的关系,学校也无须负什么法律责任。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继从校园消失,任何有责任感的教育者都不该熟视无睹。对死亡冷漠,无异于对生命冷漠。学校不该回避死亡这个话题。
可我们历来对死亡问题讳莫如深,一且学校发生死亡事件,无论是老师,还是学校领导和上级部门,也往往集体噤声,更不要说要拿这些死亡事件来教育学生了。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接受了危机管理培训,他们学会了如何应对媒体、公安、法院、医院、家长、领导、教师和学生等,唯独不曾学会该如何就此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死亡教育。
谁都不愿意看到死亡,津津乐道于学生的死亡是一件不道德的事。但回避死亡这个话题,我们将无法避免校园里的悲剧再三发生,甚至根本无法降低发生悲剧的频率。生老病死,是人类不可回避的规律,我们应该因珍惜生命而惧怕死亡,可我们不该因惧怕死亡而漠视生命。
该大胆地进行死亡方面的教育了。包括生命为什么会死亡?死亡是什么?哪些情况容易导致非正常死亡?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死亡?如何对待别人(包括亲人、朋友等)的死亡?如何理解和认识死亡与活着的关系?只有对死亡有足够的理解,才能对死亡有足够的敬畏,生命才能足够地坚韧,生活才能足够地旷达。据说印光大师自己的小念佛堂当中就挂着一个“死”字,他以此来示现自己和信徒们,懂得放下,懂得舍弃,心就淡定了,觉悟了,定力和智慧就产生了。这大概就是劳伦斯《鸟啼》中所说的“向死而生”吧。
真正重视生命教育的人,不会忽视关于死亡的教育。漠视死亡教育,恰恰是对生命的另一种漠视,也恰恰是教育的另一种冷漠或者愚昧。
绝无苛责学校的意思。一些媒体喜兴风作浪、牵强附会,好断章取义、误解曲解,是一个原因;一些家长不明事理,好推卸和转移责任,也是一个原因;盲目冲动的社会舆论和一些愚昧落后然而根深蒂固的思想习俗,也是一个原因。我们的民族历来惧怕死亡、讳言死亡,但我们并不因此更懂得尊重和珍惜生命。
我们或许可以猜测,校园里这么多人死掉了,还是无法有效防止非正常死亡的频发,是不是和我们对死亡的忌讳本身大有关系呢?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闻死色变依然在教育的领域内有如此强大的市场,是不是一种怪象?
教育是要讲科学的。每个中途离开的生命,都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标本”,既以为怀念,又作为案例。让死者更有尊严,让生者更爱生命;让死者之死更有意义,让生者之生更有价值。
教育有太多的禁忌,就不会有太广阔的天空,学生就不会有太开阔的胸襟。连死亡都讳莫如深的教育,如何能够指望它培养出心智强大的“接班人”?
佩服深圳南山附属学校的那位李庆明校长,学校的一个男生在暑假里跳楼身亡。他没有像绝大多数校长那样对该事件三缄其口或者避之唯恐不及,相反,他力排众议,决定在学校里举行一场悼念仪式。悼念仪式的举行,也起到了李庆明期望的教育效果。在场的人们都哭得泪眼蒙昽,包括那些原先反对和质疑的领导和同事,师生们更加懂得了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我只是想让孩子们正视死亡,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尊重每一个生命”,李庆明这样说。如今,在他的学校,这种正视死亡的生命教育已经成了学校的常态。
这是真正负责任的教育,也是敢于负责任的教育。
不知死,焉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