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起这个标题是来源于那句话: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会有一千种想法。
而这本名叫《原则》的书籍,我觉得一千个人读,也会产生一千种想法。
因为,它的核心是想鼓励每个人塑造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我是在年二十九的那天拿到这本书的,除夕当天我坐在从北京返回成都的高铁上,即使困意一股股袭来,可是打开这本书阅读下去的时候,困意被书中的精彩给驱赶了。
我记得我回去碰见老朋友,就向他推荐了这本书,并且在只看了接近200页的情况下,我是这样评价这本书的,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一本和自己如此贴近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仿佛把我对世界的认知,对生活的运转流程,对待朋友、父母、工作的处理方法,一一都记录在这本书里。虽然在某些部分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整体上都非常趋同。
最后我甚至给朋友下了一句定论,如果你希望我给你目前遇到的一些困难提供一些解决办法,不如去看看这本书,它将告诉你,我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是如何想出来最终给你讲的这些解决方案的。
在我眼里,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每个人如何和这个世界和解的书籍。
书籍中涉及到的内容太多,我在这里只想说两个使我更坚定的点,这两个点我一直都知道,但是并没有像作者这样想得足够深入。
第一点:人的自我进化来源于地球的进化,优胜劣汰发生在每时每刻。
有一句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地自我迭代,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但是有人想过为什么吗?
尤其是在现实面前,很多人容易被身边看见的种种现实给迷惑。比如上一代人一辈子都是一个老师,也过得不错。比如上一代人一辈子都是个石油工人,一辈子都还不错。“金饭碗”这个概念能在中国上一代人心中留下如此大的烙印,对下一代人影响也是比较长远的。
这种现象在狠狠地质问每一个不断自我成长并且相信自我迭代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想了很久,到了今天可以下一个结论:说白了,这个行业过去这些年没有进步,最后这个行业的生产方式终究被淘汰。举个非常基础的产业:农业。如果一个熟练的农民工在过去二十年都依靠同一种生产方式,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整个国家就没有多大进步,第二种可能性就是淘汰就在一瞬间来临。农民的竞争对手不是农民,而是新的生产力:机器。
因为这个逻辑在时间长河里就是那句话:地球一直在进化,人类只不过是地球进化过程中的一种实现手段。在历史上,恐龙也可能是它们那个时期的一种实现手段,可是当地球的进化,恐龙不再适应的时候,就可以被淘汰了。地球有那么强大吗?试想如果地球进化到某个时期,连续100年每天都零下五十度,地球上还能有多少人存活?
所以我看完作者对于每个个体为啥要不断自我进化的深层逻辑思考的时候,我被它的这个逻辑说服了。
人的一生在历史长河里的确什么都不算,但是伴随地球进化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必然。
当然这个逻辑说得太大了,可是即使一层层往下缩小,国家也是这样,行业也是这样,到每个家庭也是这样。自我进化是协同的,谁也逃不了,面对这个现实。
第二点:面对现实,情绪化真得一点用都没有。
在理性帮助世界前进面前,我时常为情绪找不到它的落脚点。我们所有人都知道面对一件事情时,各种情绪都会很自然地涌上心头,所有有经验的人告诉我们:情绪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但是人类天然产生情绪,情绪的定位究竟是什么?在读了《原则》这本书以后,我再次确认所有的情绪都是进化过程中的副产品,恰好是勾起痛苦的必然原因。说得分裂一点,回想一下最近让你感受到痛苦的一件事,你会发现感到痛苦是一种自然的表现,但是大脑里的另外一个想要解决这种痛苦的自己,却很难在这件事情上决策这个大脑。
说白了,我们每个人遇见一件事,我们的大脑里都有两个自己在打架,一个是应激反应的自己,比如逃避的自己、哭泣的自己、恐惧的自己。而另外一个就是理性的自己,知道这件事情发生了,任何情绪都没有用,而是去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自己该如何应对。
这两个自己在每时每刻都在打架,每时每刻都会有一个最终占据主动权。如何让合适的那个自己站出来统治自己的大脑,就是我们需要自我刻意训练和自我克服的。
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面对现实。面对发生的任何现实,不期待任何很自然的转机,而靠自己的分析和行为改变未来的一点点走向。
所以,面对现实,尽可能地去除情绪,让自己在工作时变得像一台机器那样去思考,这才是一种可能能推进的方法。
《原则》一书讲述了作者对待生活和工作的很多原则。作者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原则是他对于世界的认知,并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是希望能启发一些人,进而创造和总结出属于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原则。
说得通俗易懂一点,这个世界的运转是有一套看不见摸不着的体系和理论的,甚至是一直处于进化状态的运转原则。而我们每个人也有一套对于世界的认知原则,当这个原则和世界的越接近,那么个体在世界进化中就将获得更多的红利。
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在世界存活,然后世界原则反馈给每个人一个分数。
得分高者,得到更多奖励。得分低者,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