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简介
纪录片《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以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为切入点,以展现中华文明青春期最优秀的气质为目的,将汇聚电视、电影、以及历史文献的各种亮点元素、艺术手法,体现上造影视“用电影思维,打造高端纪录片”的宗旨,是一部受众群体广泛的历史纪录片。
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青春期,处在朝阳一样的上升阶段。秦汉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很多制度,对今天依旧有着重要影响。学术界将秦汉这段时期称为第一帝国。
很多人都认为秦帝国建立,中国从此顺利走向了统一,民族融合的向心力自然形成。其实不然,统一的中国是秦始皇的首创,但是在经过近一百二十年之后,才在汉武帝的手中完成。在如何让天下百姓接受中央统一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如果在这过程中稍有偏差,中国乃至中华民族将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本片以统一国家的主题为主线,从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等人物的视角,讲述了统一国家形成的曲折历程,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心理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历史因素,对今天的观众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传统文化,增强国家统一意识都有重要的意义。
l 笔记
◇第1集 《帝国肇始》
公元前221年,经过近五百年的动荡与纷争,最终的和平降临到这片古老的土地之上。秦国作为战争的胜利者,成为整个天下唯一的主人。但秦始皇嬴政却面对着更大的挑战,这个史无前例的庞大国家该如何进行有效地统治?
从强大到统一,天下平定而人心不齐,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度、博士制度: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
湖南出土的里耶秦简——秦法严谨而不暴虐,相比较而已颇人性化,以律法形式指导约束百姓,对南郡苍梧的叛乱也没有进行狠绝的报复。
文字、度量衡、车轨、文化统一,一年内的政令如暴风骤雨,秦始皇决定巡游全国。
初始的愿望是统一和平,包容开放,奈何事与愿违。
◇第2集 《雄心末路》
公元前219年,嬴政巡游到泰山,准备举行封禅大礼,以此再次宣告统一帝国的合法性。但封禅礼仪的争论,让嬴政意识到东方学者对于自己的轻蔑。而博浪沙的刺杀事件,更让嬴政发现自己的统一帝国还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不过嬴政没有选择残酷的报复,他始终都想赢得真正的民心。
泰山封禅:博士讥笑,六国刺杀。
土地制度改革:“令黔首自食其田”代替军功授田制,稳定社会的政策却让经济动荡。
以战扬威:建秦长城,设秦直道。
接受李斯建议,焚书。
建立阿房宫和骊山陵墓,欲建立一个令世人仰望的极乐世界,以渭河为银河,以紫微星的排列建宫殿,将天上的神殿建立在人间土地,自己为神,咸阳城如幻如梦。
落在东郡的陨石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土地分”,此诅咒让嬴政恐慌,其决定再次巡游天下以求改变民心。
公元前210年,49岁的嬴政病倒在第五次巡游时的沙丘的平台宫,后病逝于一个雨夜。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人的农民起义让秦帝国崩塌于一瞬;公元前206年,刘邦从楚国带领的起义大军进驻咸阳城,自此宣告了秦帝国的灭亡;后与秦人有世仇的楚国贵族项羽带领另一支军队进入咸阳,耗时三个月,用一把大火烧毁了秦的亭台楼阁和繁华盛景。
秦二世而亡,立国仅15年,此后“百代皆行秦政史”。
◇第3集 《汉定天下》
公元前206年10月,沛公刘邦率领反秦的义军开进了咸阳城,秦帝国就此灭亡。在秦帝国的废墟之上,汉帝国在一片疮痍中登上历史舞台。平民出身的刘邦继承了秦始皇的遗志,他没有选择分封制度,依然坚守统一的思想,但是他的梦想却始终没有真正达成。
原为泗水亭长的沛公刘邦,向往嬴政曰“大丈夫当如此也”,其认识到嬴政的集权统治政治建设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西楚霸王项羽意图恢复到秦统一前的封建分封制度,放任部下烧杀抢掠,并将咸阳城化为焦土。
公元前202年,项羽战败垓下,自刎乌江。在诸侯和将领的拥戴下,刘邦成为了华夏的统治者,自诩为秦帝国的继承者,建立了新的大汉王朝。
舍洛阳,定长安。郡国并行制:汉初刘邦对旧贵族和开国功臣默认分封,中央集权之路尚漫漫。
刻有“单于和亲”的瓦当:冒顿单于势力威胁大汉,刘邦御驾亲征意图震慑阳奉阴违的臣子。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围失败,刘邦被困平城白登山,反映了西汉初年国力衰微。后刘邦不得不妥协,屈辱接受和亲匈奴单于的建议。将宗室女封为公主,远嫁匈奴,为汉崛起带来了喘息之机。
经济上无为而治,政治上依法治国。陆贾:《新语》推行无为而治,黄老之术。陆贾主义成为汉初国家哲学,通过休养生息来恢复经济;制定律令,依法治国:张家山汉简。帝国丞相萧何将秦律典籍收集整理,在秦律六篇的基础上形成了两汉时的基本法《九章律》。
汉高祖在最后五年中,吕后和萧何辅佐其对异姓诸侯王进行清洗和一一铲除,冷酷无情,极尽帝王之术。
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公元前195年,刘邦召集帝国的功臣元老,于长安城以白马为祭设立。除了地处偏远的长沙国,汉帝国全部由刘姓统治。
公元前195年4月25日,出身平凡的布衣天子刘邦去世。公元前202年,刘邦第四子刘恒诞生。
单于挑衅吕后,吕后忍耐宽容,冒顿随后致歉,避免了汉匈兵戎相见。
◇第4集 《峥嵘初现》
公元前179年,在长安的未央宫里,23岁的代王刘恒加冕成为西汉王朝新的皇帝。对于刘恒来说,这是一个无比艰巨的使命。国家贫困,民生维艰,内有实力强劲的诸侯国,外有虎视眈眈的匈奴单于。年轻的皇帝继承了父亲刘邦的理想,为了国家统一之路,他继续奉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同时寻找如何获得更大话语权的方式。
公元前180年8月,吕后去世,曾备受打压的刘氏皇族迅速向吕氏家族发起反击。
诸吕之乱即将平息,23岁的一介庶子——代王刘恒成为做皇帝的最佳人选。公元前179年,其回到长安加冕于未央宫,成汉文帝。
贾谊书《过秦论》,被刘恒赏识:改革经济,削弱诸侯,重视边患。
吴邓钱,布天下:郡国并行,吴王刘濞势力庞大。
吴王独子刘贤与太子刘启因六博的兵棋游戏而起争执,被刘启以棋盘击亡。刘恒向诸侯贵族妥协,未采取贾谊将大国分为小国,类似于汉武帝时期“推恩令”,将其贬至长沙。
经济改革,以民为本:公元前183年,刘恒在位第十三年下诏废除田税。百姓家有余粮,安居乐业;仁政德治:缇萦救父,废除重刑,无为而治,轻徭薄赋。
后汉景帝刘启即位,其发展官营马匹,扩增骑兵,意图一统天下。刘启的老师,御史大夫晁错上书《削藩策》,主张削减诸侯封地,收回旁郡。刘启接受晁错建议,下诏削去吴国的豫章、会稽两郡,缩减其三分之一的势力,致使刘濞发动吴楚七王之乱,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口号兵逼长安。即使刘启腰斩晁盖于去往长乐宫的路上,却没有平息叛乱,刘濞自立为东帝,继续叛乱。梁国睢阳告急,长安岌岌可危。梁国军民殊死搏斗,为刘启争取时间,拜周亚夫为太尉,执掌中央军事大权,采取骑兵断叛军后路,夺取粮道的战略。
以平叛七国之乱为契机,刘启借此废除六个发动叛乱的诸侯国,中央政权辖地扩大近一倍。至此,困扰西汉政权几十年的内忧被几乎清除,海岸线的收回让刘启获得了海内完整的皇帝特权。
被贬长沙,郁郁而终的贾谊;立主削藩,惨死街头的晁错……以自己悲剧的命运,换得了一个时代的崛起。刘恒主经济,刘启平内忧,刘彻除外患。
◇第5集 《威加海内》
公元前141年,16岁的刘彻提前举行成人礼,因为他即将担负起一个巨大的责任,整个汉帝国将会交付在他的手中。 这是一位充满着雄心壮志的皇帝,他想让自己手中的帝国,拥有与之国力相匹配的尊荣。然而,他与祖母窦太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
公元前141年正月初十,十六岁的刘彻登上皇位,成为汉帝国的第五任皇帝——汉武帝。
祖辈汉高祖以血腥的方式铲除了异性王,其父汉景帝以战争方式平定了同性诸侯王发动的七王之乱,威胁汉帝国的诸侯势力被大大削弱。但是,匈奴袭扰的外患,富裕却道德崩溃的内忧,让充满雄心壮志的刘彻发觉到祖辈经历70多年忍辱负重建立的富庶的国家,其实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国家的尊严,其忧虑而恐惧。
其历经三朝的祖母窦太后,失明而深居后宫,坚定拥护无为而治。刘彻无比渴望人才,公元前141年,前来应试的一百位学派代表中,黄老学派被冷落,儒家学派被赏识。儒家官员赵绾因谏言取消窦太后参与朝政的权利而被逼自杀,刘彻即位后的首次改革尝试就此夭折。
公元前138年,刘彻接到情报决定联合月氏部落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匈奴。不甘心做宫廷侍卫的陕西城固人张骞应刘彻的招募令,以投降的匈奴人堂邑父作为向导出使西域,在尚由匈奴人控制的河西走廊时使团遇袭,匈奴单于未杀张骞与堂邑父,将二人看管起来。
公元前135年,匈奴再次向汉帝国派出和亲使者以试探汉帝国是否顺从,刘彻在窦太后的强力压制下,屈辱地接受了与匈奴和亲。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逝世,21岁的刘彻拥有了皇帝的真正权力,却忧心忡忡。
公元前134年,刘彻于未央宫召见董仲舒,决定采用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与加强中央集权统一的理念,正是刘彻的需要与追求。
以教育推广儒学,统一文化认同,儒家思想成为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无为而治的汉帝国走向积极进取的时代,稳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民心凝聚。
儒皮法骨,外儒内法。
在被匈奴监视过程中,张骞细心地记录下匈奴的地理和作战方式,并时刻惦念汉帝国。
公元前133年,张骞出使西域的第五年,爱国富商聂壹向刘彻献计利用和亲将匈奴引到马邑,聚歼其主力。刘彻力排众议支持此计,聂壹深入敌营引诱,计谋却在最后一刻因被匈奴发觉而功亏一篑。
自马邑之谋后,汉帝国与匈奴战争不断。
◇第6集 《英雄时代》
公元前129年的春天,刘彻派出了他的四路大军,向北方的匈奴发起进攻,拉开了汉匈全面战争的序幕。通过两次作战的胜利,汉帝国夺回了秦帝国时期的领土。但就在这时,汉帝国官员希望战争应当停止,不过刘彻知道匈奴未来的反扑将是灭国之灾,这是一场决定帝国走向的生死之战,匈奴不灭,战争就不会结束。 推恩令的颁布,让刘彻获得了所有的权力,他可以调动整个帝国的资源,为彻底击败匈奴的浩大战争储备力量。
公元前129年初春,28岁的刘彻别无选择,派出四路大军向北方的匈奴发起进攻,拉开了汉匈全面战争的序幕。出击的四路军队中,仅一支队伍获得了微弱的胜利,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
公元前129年,因汉匈战争爆发,被匈奴扣留了十年的张骞,终于逃出匈奴,带着随从堂邑父一路打听大月氏西迁后的落脚地。但到达大月氏后,发现其在西域发展稳定,新的月氏王已经丧失了向匈奴复仇的勇气。失望之余,张骞开始遍游各国,详细记载西域的风俗民情与地理物产,以期将其作为战胜匈奴的最重要的情报。
汉武帝迅速调整战略,不再以歼灭匈奴部队为主,而是要控制战略要地(阴山南麓的河套地区—离京畿,即长安城极近)。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为了解除匈奴的威胁,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骑军攻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在北方边境大规模修建长城进行防御。但秦亡后,匈奴重新夺取河套地区,此后其也成为了匈奴进攻汉帝国的前沿基地。
河套战役胜利:公元前127年,匈奴大举入侵汉朝东北部的上谷、渔阳地区,对汉朝边民大肆烧杀劫掠。匈奴主力南下,让刘彻抓住机会,派卫青率三万骑兵,由雁门进攻河套,汉军大获全胜,全甲而还。
统一的前提是消除诸侯王势力的内患。公元前127年,刘彻颁布推恩令诏书,以和平方式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最终实现中央集权对整个汉帝国的掌握,为击败匈奴的浩大战争储备力量。
公元前127年,张骞带领随从堂邑父穿过危险的河西走廊自西域开始返回长安。于公元前126年,离别长安十三年的张骞终于回到汉帝国,并为刘彻和汉帝国带来了西域(中国新疆、中亚等地区)的消息,其是匈奴人的重要的物资补给基地。
河西走廊战役胜利:公元前121年,二十岁的霍去病(军事天才,勇于冒险)听从刘彻命令率领一万人的精锐骑兵,远征作为西域和汉帝国的通道——河西走廊。其没有后援和补给,孤军深入,带领汉军两次远征河西走廊,以极小的代价战胜了敌人,清除了河西走廊全部的匈奴势力,使汉帝国彻底中断匈奴与西域的连接。丝绸之路,就此建立。
公元前119年,汉帝国对匈奴发动汉匈最后一次搏杀较量——漠北战役,卫青与霍去病奉命各率五万骑兵,分东西两路,深入大漠,与匈奴主力部队进行决战。卫青击退单于王庭的部队,霍去病英勇击败作为匈奴主力部队的匈奴左贤王部,汉于漠北战役大胜。从此,匈奴远逃漠北,大漠以南再无匈奴王庭,汉武帝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大汉的威胁。
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马踏匈奴。
穷兵黩武: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公元前89年六月,刘彻颁布了一份诏书,“朕自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自今事有伤害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刘彻反思其连年征战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与伤害,其内心苦闷而自责,虽然最终实现了自己内心强盛而统一的帝国梦想,但是已然深深伤害到了构成帝国基石的普通百姓。他放下了作为帝王的骄傲与自尊,向其臣民进行公开的忏悔。
公元前87年,刘彻病逝于长安五柞宫,年七十岁。
刘彻去世五十年后,汉帝国派驻西域的副校尉陈汤,带领西域属国的军队,诛杀了逃亡西域的匈奴——郅支单于,威胁汉帝国的匈奴势力,最终彻底瓦解。陈汤在事后给皇帝的奏折中说,应该向天下各国表明: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l 短评
秦始皇,千古一帝,咸阳原上,剑指八方六合,一统中原天下,北征匈奴,南平百越。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高祖,徐州沛县泗水亭长,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诛异姓王,白马之盟,一代帝王,从此崛起。
中国历代王朝的初期都是幸运的,总能出现贤明的君王。惠帝被吕后垂帘听政,只是过往云烟。后期文帝继位,倡导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汉渐崛起。虽中途因削蕃之策,屈贾谊于长沙,斩晁错于野市,终是无奈之举。
景帝遇七国之乱,幸一郡国誓死守护,赢得喘息之机。周亚夫临危受命,力挽狂澜。汉才不至于分崩离析。
武帝雄才大略,初时因窦太后垂帘听政,抑黄老之学不得,郁郁寡欢。经太后死,方得大展拳脚。四路出兵,北击匈奴,战果寥寥。壮志未酬,初心未泯。派张骞出使西域,大漠十三年,坚守之心,佩服之至。后派卫青霍去病,攻河套,取河西,大业渐成。匈奴民歌言: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但因连年征战,国库虚空,百姓流离。为铲除匈奴势力,官营盐铁,打土豪,国库充盈,遂发动漠北之战,从此漠南无王庭。匈奴之战,绵延四十余年,百姓困苦,民生凋敝。武帝心愧,作罪己诏。后死于长安五柞宫,年七十。
封建王朝的统治下,黎民百姓何曾有过一天好生活?
天下安定,皇家定要大兴建设,劳民伤财,百姓就要受苦;国家灭亡,灾难四起,战祸不断,百姓也要受苦。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