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在电视台上播出,引来一片骂声,导演、编剧、演员、造型无不被喷。我那时候看到前两集鬼气森森的念白,也果断就弃剧了。
一次无意听到主持人林白评价新版红楼,在谈及大家对新版的批评是,他提及了饰演王熙凤的姚笛:大家也不要一个劲地贬低新版,其实新版里的演员们也很敬业,比如姚笛,一开始是让她演林黛玉,后来让她演薛宝钗,演了一段时间之后,导演觉得她演王熙凤最合适,她就又演王熙凤,全程配合剧组毫无怨言,非常敬业。
我当时没怎么看新版红楼梦,对这段话也就没有深究,直到有一天我听到《老梁故事汇》里评价新版王熙凤时,说你看这新版红楼梦多么不专业,姚笛一会演林黛玉,一会演薛宝钗,一会又演王熙凤,就这种随便的态度,怎么可能做出好剧来!
那一刻我猛然想起了林白对姚笛的评价。那时的我还特别缺乏逻辑思维,没想到对于同一件事情,两个人居然可以得出出两种完全相反的结论来,实在令我大感意外。
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我们所处世界的常态。如今人们越来越难以就同一件事情达成共识,那个圣人之言不可诋毁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一件事情出来,就会有许多不同的解读。比如王菲离婚、马蓉出轨、动物园老虎咬死游客、罗一笑事件、咪蒙制造的各种热点等等……每一件事情无不引发大规模的讨论,而讨论的观点往往极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互联网的发达,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导致我们每天都处在不同观点的激荡之中,今天这个人大批王菲“水性杨花”,明天那个人又大赞王菲人格独立,今天这个人说王宝强真男人,明天那个人又说王宝强不够男人;各种不同观点你方唱罢我登场,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要么选择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站队,要么一会被这个观点说服,一会又被那个观点洗脑。
这其实就是我自己的心理写照,我就时常被各种不同观点洗脑,尤其在知乎,总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法辨别自己究竟应该相信什么。这是一个缺乏独立思考的人的典型状况,也是长期以来缺乏思维训练的结果。最近我研读了一本经典的训练逻辑思维的书,名叫《学会提问》,看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人们为了说服他人,居然使用了如此多的花招。
我还没有完全学会这本书的各种技巧,但我知道了评价一个观点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检查文章的“结论+证据”,以及找出作者的价值观假设。如果证据不充足,哪怕观点与自己再一致,也不可轻易接纳。另外,每个人由于出身、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不同,再加上各自利益分歧,观点有不同是非常正常的事,我们在评判或接受他人观点时,就必须搞清楚他的价值观是什么。
如果让我现在来评判林白和老梁的观点谁更合理,我会这样来理解,林白其实是在新版红楼梦被批得一无是处的时候,勉强给它找个亮点,其效果就像小鲜肉在演了烂片之后,粉丝说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而老梁本来就对新版红楼毫无好感,所以更觉得这种随意换演员的做法说明了这个剧组十分不专业。
其实87版《红楼梦》导演王扶林也曾问陈晓旭愿不愿意演林黛玉之外的角色,不过我们的小旭异常坚决,她说我就是林黛玉,别的我不演!
陈晓旭和姚笛,究竟谁更敬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