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为大家简单回答了几个关于姓氏的问题,我们这次就来了解下姓氏的产生。
我们所谈到姓氏,其实必须说明在姓氏产生时期,“姓”和“氏”是分开的,是两个词(是不是当初学文言文的时候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氏是由姓分化出来的,而且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氏合二为一是在秦汉之时,也就是秦汉的时候,姓和氏就算作一个词了,姓氏也就逐渐稳定了。
关于姓氏的作用,“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可以这么理解,姓是一个大家族,氏是小分支,同姓之间由于有血缘关系,所以一般同姓的是不能通婚的;对氏而言,即使是同一个氏,但只要不是同姓的就可以通婚。举个栗子,假如甲是李氏,乙是张氏,他们俩的姓氏都是由姬姓中分化出来的,那么这两个人是不能通婚的;假如丙丁都是王氏,但是丙是子姓王氏,丁是姬姓王氏,那么他们两个人结合是OK的!
秦汉之前,姓氏是贵族的标志之一,一般的平民和奴隶是没有氏的(可以有名字),不过即使他们有,然并卵,史书上又不会记载(秦汉之前史书上能出现的名字可基本都是贵族或者贵族后裔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前那部分历史就是贵族史,毕竟那时候没现在记录东西这么方便,对贵族而言记录工具都算是奢饰品!当然即便你是贵族,也不一定出现在史书上。
姓氏如果追根溯源可以追到黄帝(再往前就不好说了),黄帝的部落为姬姓部落,炎帝的部落为姜姓部落,后来大家也知道,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干了一仗后联合了起来(后来又与蚩尤的部落干了一仗)。并在黄河流域活动(基本相当于现在的河南、陕西、甘肃)。据说黄帝生了25个儿子,其中有14个儿子得了姓(这14个儿子应该是比较有出息有能力地建立自己的部落方国),总共12个姓(根据抽屉原理,自然是有重姓的)。黄帝之后便是五帝时期(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书上载,五帝基本都是黄帝的后裔,我们所说的上古八大姓(姬、姜、姚、嬴、姒(音同“似”)、妘(音同“云”)、妫(音同“规”)、姞(音同“吉”),另一说为姬、姜、姚、嬴、姒、妘、妫、妊(音同“韧”))始祖不外乎三皇五帝。
上古八大姓在现在看来很多都已经很少见甚至消失了(姜、姚还算常见),其实不是真的消失了,而是通过不断地分化直接或间接产生了很多姓氏,如姬姓衍生出了至少四五百个姓氏,姜姓衍生出了上百个姓氏,赢姓十四氏产生后又从这十四个姓氏里产生了几十个姓氏……(这些姓氏都是针对现在而言的,历史上所产生的其他现在已经没有姓氏就更多了。有兴趣的可以查下自己的姓氏是从哪个八大姓产生出来的)。
姓氏在周朝以前产生的速度是比较慢的(也可能限于文献我们了解到的太少),大体来说应该是随着人口增长,小部落逐渐变成大部落,那么就有新的部落从原有部落中分出来,并给自己的部落取了新的姓或氏(也有沿用之前部落的),比如黄帝赐了14个儿子共12个姓,他们从黄帝的部落中独立出来,到了尧舜禹时期,有些都已经建立起自己的方国了(这个有点类似村落的形成,刚开始的时候,一个地方迁过来几户人家,随着繁衍,慢慢人多了就形成一个村子,而这时候也必定有人从这个村子迁往别的地方……)。
夏商时期,由于史料缺乏,我们知道的关于姓氏的内容并不算多,但基本可以断定,人口在增多,姓氏也在增多,只不过那个时候产生的很多姓氏现在早已不用了,到了周朝,由于普遍实行了分封制(夏商时期应该也有分封,只不过分封制到了西周各方面更加成熟),周国为天下的共主(就相当于现在的英国之于英联邦,但那时候国家很多,有上千个),当时除了周国外,之前夏商时期还已经存在了很多国家,周成了天下共主之后,也从内分封了许多国家,比如晋国、燕国、鲁国等等,他们的国君基本都是周天子的兄弟子嗣(因周王室是姬姓,被分封的这些国家也叫姬姓国);除了血缘关系,也有分封的其他外姓,如齐国就是姜子牙的封地。后来很多姓就是跟着国家名字出现的,国家被灭之后,之前的掌权贵族就以国家为姓,比如徐姓源自徐国;陈姓源于陈国等。除了以国为姓外,以采邑(国君给的封地,可以说是国家的缩小版,但又很不同)为姓的也比较多,还有些是以官职啊、出生地啊、祖先谥号、封号(马姓的得姓就是因为赵奢被封了马服君,后人为马服氏,再后来简化为单姓马),可以说先秦是氏大量产生的时期,因为产生的方式很多,姓氏的数量就大为增加了。秦汉之后,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了,姓氏便成了一个词。
随着历史发展,姓氏虽然逐渐稳定,但也有新的变化,一方面一些姓氏逐渐消失,人丁稀少无以为继、复姓嫌麻烦改单姓等原因都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姓氏,新姓氏的产生很多来源于少数民族(古代的非汉人,中国人也习惯称为少数民族)改姓,也有按照先秦方式产生的姓氏(比较少了而已,毕竟常用汉字也才几千嘛),还有的是避讳、避祸等原因产生的新姓氏;再有就是姓氏转换,就是改的姓之前已经存在,比如皇帝给某大臣赐姓啊、因其他原因换了别的姓的,正因为此,有些姓氏的来源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