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2019/李文彪
众所周知的1840年以后,欧洲用“现代”定义这个世界。他们用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方式带来的那一套“现代”,成了唯一可能的历史方向。
殖民现代主义否定人类经验的多样化,把所有异质的他者都解释为“非现代”的,然而同时,就连贩毒、扩张和压迫,这些殖民自带因素,都带有了某种正当性。
历史书写,都建立在这样一个问题上:中国/东亚为何没有“现代”?
一个最简单的解答思路,就是证明东方世界因封闭而停滞了,非要等到外来撞击,才不得不被动反应。
也就是说,在殖民现代的眼光看来,中国是人类历史必然方向的阻碍者和反动者。
按照这套逻辑,鸦片战争的根本起因,是中国拒绝自由贸易,自居天下中心,排斥外来文化,敌视先进文明,不懂平等外交。这其中每一项,都是一个抽象化理想化的大帽子,缺乏历史依据。比如,如果中国真的是自我封闭,不参与全球资本体系,那么鸦片贸易又是哪儿来的,又为何会发展为一个攸关帝国命运的大问题呢?
占世界GDP 2/3的中国,这样一个把集权运用的炉火纯青,相对稳定的人口大国、超级市场,正是在国际贸易中,把欧洲殖民美洲大量攫取的白银轻松流入中国。而鸦片贸易扭转了这种局势。林则徐以强硬手段收缴鸦片,实在因为鸦片之患已经避无可避,但即便如此,这位禁烟派重臣,也并没有要关闭门户,而是用“利则与天下公之,害则为天下去之”的经世思想,苦口婆心地劝“英王”惩戒奸商、依法贸易。
1840年的鸦片战争并不是中国向世界“开放”的开始,而是中国无力把握这种“开放”的开始。
历史是一个指向特定方向、实现特定价值的进化过程。这种时间观念是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式的:机械、统一、标准化,并且与基督教世界观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人类社会极为多样的历史经验,以及理解这些经验的方式,都被排列在一条线性时间轴上。可是,不同人对历史发展怎么可能有相同的节奏感、过渡感和断代感呢?
作者努力试图从当时的中国、日本、朝鲜这些东亚主要势力的视角来分析历史的必然性及偶然性。
书中观点虽然也难免偏颇、缺乏一些数据支持,甚至也有用某一方面理由独当一面的执一词,说颠覆总有以偏概全的感觉,但是重在提供了一个我们在从小的教育体系中、甚至我们所处的语言体系中,很难察觉的一些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