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上映的电影《第二十条》由张艺谋导演的,让人看了回味无穷。
第二十条正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条款。
正当防卫在法律上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当个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为了制止侵害而采取的适当防卫行为。然而,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正当防卫的认定往往极为困难。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法律规定的严格性、司法实践中的保守态度、以及公众对正当防卫理解的不足等。
我个人对刑法的认识是不够的,通过这部电影让我认识到了,正义可能会缺席,但永远不会迟到。电影主要向我们弘扬“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的理念。这也是根据真实事件参考而拍摄的,所以更让老百姓感同身受。
法律我们接触得不多,但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经过这部电影拍摄后,相信今后在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家也会挺身而出的。
更通过电影传达出“正当防卫”也是极难被判定的。我从以下几个进行分析:
1. 法律规定的严格性
条件苛刻:法律对正当防卫的条件设定较为严格,要求防卫行为必须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且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限缩解释:在判断“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存在限缩解释的现象,导致防卫行为的认定标准过于严苛。
2. 司法实践中的保守态度
审查起诉过程的问题:公诉机关在审查起诉过程中,往往未能理性认识和处理主动追溯犯罪嫌疑人与履行客观义务之间的关系,导致正当防卫难以被激活。
裁判文书中的体现:在被认定为防卫过当的案例中,裁判文书中很少记载公诉机关回应关于正当防卫或者防卫过当的意见。
3. 公众对正当防卫理解的不足
法律知识普及程度:公众对于正当防卫的法律知识了解不足,导致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准确把握防卫的度,这是最难操作的一点。
社会舆论的影响:社会舆论有时会对正当防卫案件产生负面影响,使得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更加谨慎。公众的影响也占很大一部分。
4. 证据收集和认定的难度
现场证据的复杂性:在紧急情况下,防卫行为的发生往往伴随着高度的紧张和混乱,导致现场证据难以清晰收集。
主观判断的差异:不同法官对于同一案件的理解和判断可能存在差异,这种主观性增加了正当防卫认定的难度。
5.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
保护不法侵害者权益:在处理防卫行为时,需要平衡防卫人的权益和不法侵害者的权益,有时法律倾向于保护后者,这与公众的道德观念可能产生冲突。
6. 案例指导作用的缺失
案例稀缺:由于正当防卫认定的案例极少,缺乏足够的案例作为指导,使得法官在判决时缺乏参考。
案例解读不一:即便存在相关案例,不同的法官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也增加了正当防卫认定的不确定性。
7. 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和谐稳定的追求:在某些社会文化背景下,过分强调社会稳定和和谐可能会使得司法机关在处理正当防卫案件时更加慎重。公共的舆论也对处理会产生效应。
法律传统与变革:法律传统的根深蒂固和法律变革的缓慢也是导致正当防卫难以认定的原因之一。
8. 个体差异的影响
防卫人心理状态:防卫人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状态复杂,其反应可能超出平时的行为模式,这对法官的判断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法侵害者的行为预测:不法侵害者的行为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这使得防卫行为的适当性难以评估。
此外,在深入分析了正当防卫难以认定的原因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改善现状:
1、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通过教育和媒体宣传,提高公众对正当防卫法律知识的了解,减少因误解而产生的争议。能用口头解决的,千万不要动手。
2、完善司法培训:加强对法官和检察官的专业培训,确保他们能够准确理解和适用正当防卫的相关法律规定。
3、鼓励案例分享:建立案例分享机制,让更多的正当防卫案例得以公开,为法官提供更为丰富的判决参考。
4、优化法律框架:考虑对现行法律中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进行优化,使其更加符合实际需要,同时保持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谨性。
方方面面都需要优化,作为公民的一分子,不管是单位还是个体,都应该加强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危险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