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甲提醒我们:只有能改变我们行动的信息才被称为知识。他叫“临界知识”,也可以称“普世智慧”,就是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影响的知识。
知识改变命运,于是我们拼命的去学习,累加的只是数量。有了互联网,我们突然发现许多知识获取非常容易,我们掌握了很多知识,我们却过不好我们这一生。
与时俱进,我们现在对知识的态度已经到了认知的深度,因为认知才能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如何提升认知的深度?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叫深度认识,否则我们就会陷入到一遇到新问题,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量消耗循环里面——累。不仅累,而且效果不好,因为像是猴子掰包谷,收获甚微。
深度认识就是要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提升认知的效率,也可以称为“举一反三”,这个“一”就是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定律。
怎样寻找这个“一”?成甲说我们要做到多元跨界,而不是盲目的多元学习。这是一个开脑洞的问题,从表面看他们是一样的,都是跨界的学习,他们不一样的就是出发点和目标不一样。
前者的出发点是为了拓展自己结构中缺少的零件,落脚点是完善和谐自己学习架构的联系;后者是为了学习一项新技能,落脚点是为自己显摆增加一个表情包。
做到极致,只靠一门专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多元的学习学的是核心能力,而不是某一个专业的项目。其实我们知道有一些专业上的划分,只是为了我们知识的梳理方便,并不等于他们没有关系。
还记得我们一年级学的语文和数学,我们语文认字太少,理解不了数学中的应用题,我们看不懂又怎么会做对?
回想我学过两年的非洲鼓,它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节奏,生活、工作处处都要有节奏感;才开始学工笔画一个月吧,我就领悟到“线条为王”的底层规律。
从开始游览博物馆到中国历史的学习,我发现人类文化和地理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说到人类文化,当我们把神话和考古放到一起看的时候,“玉”的独特地位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
玉石崇拜是理解中华文明的一个关键的线索。它串起了整个华夏文明从萌芽到形成的历史,玉石成了一种强大的文化基因,一直影响着我们的语言和文字,也塑造了我们的文化和思维。
《华夏文明的地理学构建》让我知道了,中国五岳和华夏名称的由来,以及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的影响。
学习、思考、联系,会让你将自己的原有的知识框架不断调整,重建,丰富,她会更饱满,更稳定的支撑着你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