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说:“两种性格的碰撞就如同两种化学试剂的接触;无论发生了任何变化,两者都逃不开。”
在日常交际当中,我们时不时地总会提起一个词,叫做“口才”。不得不承认,对于那些能够出口成章、张开成文的人实在是令人羡慕。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沉默寡言的人。假如你正巧是一位外向性格的人,又很不巧地喜欢上了一位内向性格的人,这时你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常说,凡事都要学会包容。其实,即便你是遇上了一个不善言辞的内向者,假如你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她,她还是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优点的。
接下来介绍这本书叫做《内向性格的竞争力:发挥你的本来的优势》,作者苏珊·凯恩在本书中,以大量实例探讨内向和外向者,在不同文化、家庭、学业、以及职场当中的表现。
并且,教导内向者如何重拾自信,遵从自己的本性,将独特的性格化为优势。
下面请跟随着我打开这本书一探究竟吧,说不定你从此就能够凭借着自己的优势,创造出另一片天地呢。
1、如何跟不同于自己的性格的人沟通
在日常生活中,你和他人的关系好不好,除了彼此在情面上的客套之外,其实,我们也可以从彼此的日常接触中能够感受得出来。
从直观感受上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身体接触;另一个是语言表达。
比如说:在聚会当中的朋友之间,离你最近的那位朋友,通常与你关系是最熟悉的,也是跟你关系最好的。
而彼此之间说话的语气也是由关系的亲密程度决定的。在彼此聊天的过程中,彼此会感受到对方的兴奋点,也会互相欣赏。
在本书中就有这样的一个案例:格雷格和埃米莉是一对性格正好相反的夫妻。格雷格活力十足,十分爱笑,而埃米莉她成熟稳重、优雅而温柔。
他们相遇之前,格雷格的女朋友大多都是外向的,他虽然很享受这样的异性带给他那样的关系,但在雷格雷心目中,却是从来不了解过她们。
当他谈起埃米莉时,雷格雷却表现出了一种敬畏感,感觉她已经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而埃米莉最珍视的便是雷格雷的热情洋溢的天性。
就这样五年时间过去了,彼此时常会为了一些社交圈的不同产生了矛盾。雷格雷是一位音乐爱好者,每周五会定时与朋友聚在一起。
而埃米莉对这种一周一聚感到害怕与厌恶,因为工作的原因,每天回到家里她再也不想搞什么聚会;比起聚会而言,她更喜欢的是能够和雷格雷一起安静地看一部电影。
而这因彼此的性格上的不同,产生的矛盾似乎无可调和的差异。后来,埃米莉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等她到妹妹家里之后,雷格雷再来办他的聚会。
其实认识埃米莉的人也都很喜欢她,都喜欢跟她在一起。可是为什么埃米莉总是想逃避呢?
作者认为:那些把亲密关系看得很重的人不一定会是“喧闹、外向、喜欢聚会的外向者”。相反,外向者并不一定会从他们的社交行为中寻求亲密关系。
外向者通常需要他人以座谈会的形式来填补他们对于社交影响的需要,就像一个将军需要士兵来填补他领导的欲望一般。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会发现:对于内向者而言,她下班之后,更需要的是有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自我恢复。
而对外向者而言,他们会认为,所谓的放松就是能够出去跟朋友进行互动、尽情的玩耍;他们并不理解内向者对社交过激也是一种消耗。
所以除了学会互动包容以外,最好能互不干涉彼此之间的自由空间,总之,你别说我不合群,我也不说你不顾家。
2、内向者在工作上的优势
在《走进比尔:解码比尔·盖茨》记录片中,讲述了比尔盖茨成功的背后,他的父母的故事。
其中还讲述了比尔盖茨从小就是个内向的孩子,他总是一个人呆着他的房间里面思考。
也许叛逆是每个孩子的天性,青少年期的比尔·盖茨也不例外。
那段时间,他总是喜欢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思考,每次吃饭的时间,在他的座位上总是见不到人。
为了能让他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妈妈也做过不少努力,还带他咨询了心理医生。然而,比尔盖茨之所以可以成功,是离不开他的妈妈对他的教育和培养。
而在本书作者看来,内向者之所以有优势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在处理问题时,能够放在自己的节奏,并且有目的地去专研这件事情。
相反,对于外向者而言,他们的优势是能够通过自身对外在气氛的把控,让自己的自信得以提升,领导力更强。
他们说话时经常不加思索就脱口而出,他们更喜欢诉说而不是倾听,当有语塞的情况出现,往往会让人认为他们说话不经过大脑。不过他们能够通过幽默风趣的方式缓解尴尬,而唯独无法面对孤独。
3、如何克服社交恐惧
对于内向者而言,第一次邂逅都是高风险的博弈,在交往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表现得外向一些。
对于外向者而言,他们的特质具有生机勃勃、乐观、精力无比充沛,以及过分自信等特征。这种性格被视为商业中的资本,尤其是在营销方面。
我们总认为让自己变得外向些,不仅能让我们更加成功,还会让我们出类拔萃。但事实上,把领导力跟超外向划等号,这是不对的。
作者在哈佛商学院做过调研时得知,学校为了激励学生成为学习小组的发言者,学校会举办现场的信息会议。
比如说:①在讨论的过程中,即便你有35%的确定性,也要用100%的肯定的语气表现出来。
②如果你一个人准备这门课程,那你就错了,哈佛商学院永远没有让你一个人单独完成任务。
③不要苦思冥想那些所谓的完美答案。你最好走出自己的世界并把你的想法说出来,永远不要让那些想法和观点只停留在你的脑子里。
在这里仿佛每个人都很清楚,做一个外向者有多么重要,而做一个内向者会有多么糟糕。因而人们都在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外向者,不管那样做自己到底舒不舒服。
事实证明:在一个群体当中,一个人说的话越多,小组成员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这个人身上。
这说意味着多说话的人会随着会议的进行,而在小组当中变得越来越有份量。
写在最后
不论你是内向或者外向,各有各的优势与劣势,本书中还有很多通过科学的方法,让我们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如果你也对此有兴趣,这本书会是你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