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自读的真味——《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师:汪曾祺说“我在昆明待了七年。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说,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乡。” (屏显)一位作家不会轻视“故乡”这个词的分量,因为没有人会比离乡的游子更能感受到心头魂牵梦萦的故乡带给自己的温暖与思念,因此,作家在年近古稀的时候,还几度千里迢迢从北京来到昆明,寻觅自己在西南联大求学时期留下的足迹,《昆明的雨》便是这些“足迹”中一个鲜亮的脚印。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回忆性的散文,一起探寻到底是什么让作者在离开昆明40年后还如此魂牵梦萦。
一、质疑批注,提出问题
师: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如何有效地展开自读,通过自己一步步的解读来了解作者的生活感受,最有效的方法便是边阅读边做批注。而批注又分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鉴赏和质疑等多种类型,我们今天这堂课就围绕着大家的质疑性批注展开,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整合自己课前的质疑,提出小组内部的共性问题,派代表全班交流。(各小组发言人依次发言)
生:我们小组的疑问是文章标题为“昆明的雨”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写了除雨以外的其他东西?
师:我觉得你说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请你重复一遍。(师将问题板书于黑板上)
生:我们小组的问题是文章标题是“昆明的雨”,开头为什么要写从一幅画写起?
师:嗯,你们想问开头两段和文章标题之间的联系。(将问题板书于黑板上)
生:我们小组的问题是文章标题能否改成“昆明的雨季”或是“昆明的生活”?
师:也就是你们想问“文章的标题为什么是 ‘昆明的雨’”是吗?(将问题板书于黑板上)
生:我们小组的问题是文章写到“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如何理解“使人动情的”?
师:也就是你们不明白作家想表达怎样的情感?是吗?
生:是的。
师:(顺势写下问题)
生:我们小组想问为什么要写“中看不中吃”的菌子,是否多余?为什么写完杨梅后还要写卖杨梅的女孩?
师:你们实际上问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吗?老师觉得这些问题还是得落脚到“情”字上,即“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这一问题上来。
生:我们想问文中为什么两次提到“我想念昆明的雨”?
师:(将问题板书于黑板上)
(老师整理写在黑板上的问题,并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重新给问题标上序号并整合问题)
板书:
1、本文以“昆明的雨”为题,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其他的事物?
2、本文为什么以“昆明的雨”为题?
①文章标题是“昆明的雨”,开头为什么要写从一幅画写起?
②文章标题能否改成“昆明的雨季”或是“昆明的生活”?
③文中为什么两次提到“我想念昆明的雨”?
3、作者想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文章写到“昆明的雨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如何理解“使人动情的”?
二、布置任务,回答问题1
师:同学们自己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非常有价值,它是开启我们由浅入深解读文本的一把钥匙,今天这堂课我们能够通过自读与合作探讨解答这几个问题,就会在阅读方面有很大的收获。
师:想要弄清第一个问题,就必须先回答文中除雨外还写了哪些事物?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因此请大家花1分钟快速的拿笔在文中圈点勾画出来。时间到,请大家举手回答。
生: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
师:还有同学补充吗?除了以上景、物外还写了人和事吗?
生:还写了卖杨梅的苗族女孩、给房客送花的房东母女、和德熙参观莲花池、酒店小酌。
师:补充得很完整,那写了这么多东西,有什么好处呢?
生:写了仙人掌和菌子等等这么多事物,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喜爱和想念之情。
师:如果只写菌子就不能表达想念吗?去掉其他的事物,只写菌子或是只写仙人掌、杨梅可不可以?为什么?
生:不行,菌子、仙人掌等事物,这些都是具有昆明特色的东西,能代表昆明的特点。
生:我们能够多角度的,立体的感受到昆明的风土人情。
师总结:
“多角度”、“立体的”这几个词用得真好!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讨论,我们都能感受到作者在选材上将文章内容铺排得很开,写到了仙人掌、各类菌子等景、物、人、事,而通过这些散布在全文的的事物,我们也了解到了昆明的风俗、美景、美食、人情等多方面内容,因此让我们也感受到了更多样、更丰富的昆明图景。下面请大家花4分钟自由朗读文章,感受丰富的昆明图景。 板书:散--“物”类丰富
三、学生讨论问题2,并展示成果
师:既然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全文不只是写雨,那么为什么文章要以“昆明的雨”为题,而且文中还多次提到“我想念昆明的雨”呢?所以我们现在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花3分钟时间讨论,派代表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因为雨季湿润的特点,仙人掌才会长得肥大,倒挂的仙人掌才能开花;也是因为有了雨的滋润,菌子才能如此美味,杨梅也才能好吃,花才能显得生机勃勃的。而且文中说了“雨是能引起一点淡淡的乡愁的”。
师:所以才有了第10段回忆往事的内容。你分析得真细致,确实,我们从文中不难发现所有的人、事、物、景都是以雨为背景展开的。
师:有人刚才问道,文章开篇为什么要从一幅画写起?这幅画除了揭示昆明的特点外,还起了什么作用?
生:这幅画正是画了最具昆明特点的仙人掌和菌子,才让作者想到了昆明的雨,也正是由于画中的内容,才能够引出第6段对仙人掌的描写和第7段对菌子的描写。
师:你关注到了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真棒!那么,后面的8、9、10段和前文有关联吗?
生:(沉默)
师:文中各个自然段之间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生:不能调换顺序,因为由第7段的菌子这种美食作者自然又想到了另外一种好吃的东西杨梅,而由杨梅这个果子,又很自然地联想到花,而第9段最后由写花带给人的感受引入“思乡”这一话题,从而自然过渡到第10段的描写。
师:于是记忆开始流淌,情感开始蔓延滋长。你的思维真是活跃!老师稍微一点拨,你立马就能发现全文各个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
师总结:
通过大家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讨论,我们共同认识到了文章在组材上,作者将选取的诸多事物都放置于“雨”这样一个背景下,而作者又顺着雨带给人的明亮、丰满这种美好感受,从一幅画说起,自然而然的引出后文的仙人掌和菌子,再通过这些物与物之间的自然联想,勾连出一幅幅充满生机、蓬勃生命力的昆明图景,让我们顺着他的这条记忆的河流,慢慢走向充满情味的情感深处。
板书:连--“雨”为线索
四、学生品味文章内容,讨论展示问题3
师:所以作者说他想念昆明的雨。但是通过前面的探讨,我们发现好像没有那么简单,那么作者想念的究竟是什么?
生:想念昆明的生活。
师: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能否结合文中具体细节或片段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生:文章第7段中写到“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说明作者很喜欢这种美食的滋味,也能看出他是想念昆明的生活的。
师:确实,作者从触觉、味觉、嗅觉,全面描写了牛肝菌的滋味,让我们读来不仅觉得垂涎欲滴,还口齿生香、回味无穷,如此滋味怎能让人不喜爱呢?既然讲到了滋味,提到了情感,我想“情味”是需要细细品读才能有所感受的,所以请大家一起读读第7段的内容,感受一下这段中是怎样体现作者情感的?
生:齐读。
生:第7段中讲了一个笑话,说的是坐火车时还可以下去捡鸡枞,我认为这个笑话恰好体现了昆明人生活的闲适,让作者很是留恋。
师:你真有想法和见解。
生:我认为第8段中“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这一句中,“都比不上”采用对比的手法,说明了昆明杨梅的好吃,并且“一点都不酸”我觉得可能不一定不酸,只是作者因为喜欢,所以才说一点都不酸。
师:你揣摩得真仔细。确实,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作者如孩童般偏执地喜爱着昆明。
生:我认为第10段中也能看出作者对昆明生活的怀念。因为40年后,作者想起那天的情景,还写了一首诗。
师:写了一首诗就说明他怀念昆明的生活吗?
生:(沉默)
师:好,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品品这首诗中的情感。
生:(齐读)
生:诗的第一句中“少行人”说明环境很安静,第二句中“野店”说明是偏僻的小店,“苔痕一寸深”说明人迹罕至,衬托了酒店环境的幽静,“浊酒”是不太好的酒,也是寻常人家喝的酒,“天过午”说明昆明人家的生活很悠闲、安逸,最后一句“木香花湿雨沉沉”我觉得给人很静谧的感受。
师:你的分析既细致又全面,真棒!所以我们从这首诗中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岁月静好。
生:我还从第9段房东送给房客“一个7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里“满满的”说明房东的慷慨,以及最后一句“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看出作者被房东的慷慨和热情所感动。
师:所以“不是怀人,不是思乡”而是被这种美好的人情所感动。说得真好!
师总结:
所以,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品读,我们发现作者将自己对昆明生活满怀的喜爱和萦绕不绝的想念渗透在了各个散开的事物中,从而逐渐将全篇的内容汇聚了起来,向我们全面展示了美好的昆明生活。
板书:聚--“情”溢全文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喜爱和想念这样的昆明生活呢?
五、师生合作探究,明确作者的生活态度。
师:这篇文章所回忆的昆明事物处于什么样的年代?那个时候的昆明是不是真的如作者笔下这般美好呢?老师读文章时也想不清楚,于是去找了一些资料,能看到当时昆明的时代特征,这才慢慢有所领悟,分享给大家。(屏幕显示)
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六年的昆明是什么样的呢?
《新校舍》中说:“学生吃的饭是通红的糙米……饭里什么都有:沙粒、耗子屎……”“由于经费紧张,新校舍只能建成平房,学生宿舍为土墙茅草顶。新校舍进门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极易滑倒。”
“大雨从茅草屋的房顶,从单薄的窗户,一股脑地扑向教室,扑向学生的脸颊。雨自顾的下,教授自顾的讲,学生自顾的听,好像雨水是他们的,与自己无关。雨水大的实在讲不成课了,教授就在写满密密麻麻公式的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静听雨声。”
不仅衣食住行很糟糕,连生命都会受到威胁,霍乱疟疾、空袭警报,甚至还有国民党的枪杀。汪曾祺还在《跑警报》中调侃说,“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师:大家从这几段材料中发现了什么?
生:当时昆明生活条件艰苦。
生:社会很动荡。
生:生命受到威胁。
师:的确,我们发现现世并不安稳,可是为什么作者笔下的昆明生活却是如此的美好呢?这其中隐藏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呢?
生:(齐说)乐观……
师:仅仅是“乐观”吗?请大家看到文章第8段,读一读下面的句子: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引领分析卖杨梅女孩的形象,她们是坐在阶石的“一角”,“不时的”而不是连续不断的“吆喝”。
生:说明她们内心很平和,是一种很悠闲、闲适的状态。所以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平和、从容。
师:请大家再一起看看第10段中的句子:
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
引导分析酒店小酌时看到的情景,脑袋反插在翅膀里的鸡,雨中的木香花,这样的情景营造出怎样的氛围?
生:这些鸡在打盹,木香茂密幽香,这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生:静谧的美。
生:安宁的。
师:安之若素!所以汪曾祺心境是淡定的、从容的、平和的。
师总结:
大家真的非常了不起,经过大家的分析,我们也终于明白了文章题目为“昆明的雨”,但目的并不是在写“雨”,而是在极力展示昆明各个角落里流淌出来的种种“美好”,而这些美好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恬淡平和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境界。汪曾祺“不陷困苦扬弃记忆尘屑”,用“恬淡平和诉说岁月静好”。
板书:境--恬淡平和
当然也是因为他的这种心境,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与他而言,生活原本并不美好,但是时间越久美好的事物便越容易被放大,因此就越容易忆起,同样的,那些不愉快的事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削减直至慢慢被淡忘。相信大家现在都深感学习之苦,但是相信多年以后当你忆起少年时代的这段读书日子,心中一定无比欢喜和怀念,这就是人性的美好之处。
回顾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过程,大家通过了解一组物象,品析了一些词句,体会了一些情味,感受了一种境界,因而我们也找到了一条学习自读课文的有效路径——老老实实读文章,细细咀嚼内容间的逻辑联系,才能找到蕴含其中的“神”。
当然,最令老师印象深刻的还是大家在这节课上勇于质疑的精神,和积极认真探究问题和自主解疑的能力,老师不禁想要为优秀的你们点赞。希望在今后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大家也能继续保持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后,让我们回到课文,再次深入感受一下汪曾祺笔下的这种恬然的昆明,(大家齐读课文结束本课)
https://mp.weixin.qq.com/s/lvFjRbKSrTdgofp7vDVc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