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大J的一篇文章 ,特别有触动。所有的问题少年,都是父母从小没教如何解决问题。乍一看,真的?细看,的确!
虽然我的孩子还小,但是周边的小朋友也出现类似的问题,磨蹭,各种大哭大闹等抗争,甚至是出了一定的行为偏差等。这让我不断反思自己的育儿方式。
那么该如何解决呢?分为四步走。问题是什么?有什么解决方案?想象每个方案带来的结果。进行演练。
这四个步骤放在成人身上,包括我在内都做的不好,更何况是传授给娃呢。因此需要牢记在心,不断实践。
第一步,问题是什么?
这一步特别关键。比如出现问题的时候,很多父母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不可以打人”“你怎么能够扔东西呢”等等。有的父母能够做一些共情,但是不够到位。要知道,出现“为什么”“怎么可以”等词语的时候,就已经关闭了有效沟通的大门了。
这个时候要做的事情是定义问题,知道问题是什么,才能够对症下药。刚才你怎么了,出现了什么问题。对话,可以是这样的“刚才弟弟抢了你的玩具,你很生气,所以就打了弟弟。”用的是描述刚才的情景,将事情重复描述,有助于负面情绪的排泄。情绪没有好坏,要完全接纳情绪,而行为有,要区分行为。(这里排除小月龄孩子的打人行为)
第二步,有什么解决方案?
尽量多地给孩子提供解决方案,让孩子知道出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同时还有多个方案,这样子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让孩子知道问题将会源源不断,而掌握解决的方法就能够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还是刚才的场景。“那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跟弟弟说,这是我的玩具,我有权不给你玩。如果弟弟还是坚持要玩你的玩具,你可以走开,或者到妈妈这里来寻求帮助。嗯,还有嘛?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试着和弟弟一起玩玩具,这样子说不定也可以很有趣呢。”
第三步,想象每个方案带来的结果。
对每个方案进行预演,这个步骤也是很关键的。因为这不仅可以教给孩子如何选择,同时也是在锻炼孩子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
孩子还小,出现过的问题,我还原场景,模拟对话,都是我一个人说。
如果你直接告诉弟弟,这是你的,弟弟会有什么感受呢?(站着不开心)
弟弟是不是也会和你一样很难过,因为弟弟真的很喜欢你的玩具。
弟弟很难过,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撇着嘴)
嗯,这是你的玩具,你有权决定要不要给弟弟玩。你可以跟弟弟说,这是我玩具,我正在玩,我现在不想给你,对不对?(低头)
嗯,你看,弟弟还是想玩你的玩具。那你该怎么办呢?
你可以更大声地跟弟弟说,这是我的玩具,我正在玩,现在不想给你玩。
可是弟弟仍然坚持,你可以找妈妈对吗?(点点头)
或者,我们可以试着和弟弟一起玩,说不定也会一起玩的很开心呢!
你看,我们可以不用打人,我们还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呢!
特别喜欢文中的原话: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需要父母的支持,但父母永远只是那个脚手架,我们可以托一把,但最终爬的那个人只有也只能是孩子,这样的演练就是脚手架的功能!
这个脚手架是否搭的科学牢固,父母们各显神通。因此育儿一定要不断学习,系统科学,而不是一招一式,这样子脚手架不牢固甚至有危险。
第四步,演练一下。
学习任何技能,都需要内化,内化来自于实践。对于孩子来说,这样的实践更加重要。因此要有意识地给还子提供实践机会。
只要有两个途径,角色扮演和生活实践。
角色扮演一定要越具体越好。这对场景的还原,细节的捕捉就很重要。父母要做一个有心人,才能够扮演的真切,演的真切。越真切,效果越好。
生活中的实践。比如出去公园的时候,带上特别有意思的积木,那么预计会有不少小朋友过来玩。出去的路上,要给孩子打预防针,待会儿会有不少小朋友来跟你玩,那你打算怎么办?有人抢你玩具,你该怎么做?等等。
制造机会让孩子去实践,从实践中得到反馈,不断试错不断成长。任何一项技能的学习都是如此。父母如何养育孩子,也是从这样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育儿育己,授儿以渔,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