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高考考生家长,近期最关注的便是与高考有关的消息。听闻北大、清华在争抢高考状元,我遂上网查了一下,相关信息竟有6万余条。6月24日搜狐网《2016高考状元放榜,清华北大连夜抢人》一文称,来自衡水中学的两名文理科状元,连夜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接到了北京。
知名高校争抢各地高考状元的消息每年都会出现在各大网站上,当地媒体、教育部门、考生学校更是不遗余力地对本省(市、自治区)或本地区的高考状元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看到或听到类似的消息,许多父母脑海中都会闪过一个念头:“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大有恨铁不成钢之意。
中国的父母历来将子女看成自我乃至家族的延伸、扩展,为了实现心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许,“别人家的孩子”几乎成为所有父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网上曾流传过一篇题为《有一种奇特的生物,叫“别人家的孩子”》的文章,文中调侃道:“茫茫宇宙中,有一种神奇的生物,这种生物叫作‘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生物考清华、望北大,这种生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会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而我们只会吃喝拉撒。”此文引起了同龄人的强烈共鸣,赞同、宣泄的跟帖数以万计。
许多人都有一种记忆,那便是当父母念叨“别人家的孩子”时那份失落、委曲、气愤甚至绝望的心情。记得我儿子上初中时有一次考试没考好,当我说到一个“别人家的孩子”时,他气呼呼地说道:“那又怎样?干嘛跟他比?你怎么不把自己跟‘别人的父母’比?!”我原本以为这样做可以激励和鞭策儿子奋进,但那一刻,望着儿子的眼神,我知道他的心受了伤。此后,我尽量小心地避开这个“雷区”,也开始思考与“别人家的孩子”有关的话题。
有研究显示,近80%的家长以爱的名义期待孩子出类拔萃出人头地,实际上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焦虑,发泄心中的不满,满足自己的期待与需求,实现当年未实现的梦想,让自己在同事朋友熟人面前有面子,在同学聚会上可以大肆吹嘘,让自己的虚荣心得到空前的满足……却并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主体和独立的个体,更没有设身处地地考虑和尊重过孩子的内在需求和真实心声。据一项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有心理障碍的中学生中,其中60%以上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为此,全国150所重点中学的校长曾发出呼吁:不能光看到耀眼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心理问题。由此产生的后果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可能会伴随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
平心而论,就天赋的资质而言,每个孩子的认知能力、学习方式、发展速率等都不相同,拿一把尺子来衡量既不科学也不公平。孰不知,当你满眼都是“别人家的孩子”的诸多优点时,你的孩子在他人眼中也同样是“别人家的孩子”,尽管不如别人的孩子智力超群多才多艺,但他或许更忠厚善良体贴懂事重情重义。有篇文章叫《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文中的小女孩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20几名,她妈妈原本也想给她施压,但看她整天那么快乐就索性让她在快乐中学习。这个成绩平平的女孩平时喜欢帮助同学,一起外出游玩时就给大家折手工制作礼物。由于乐于助人、脾气好、心灵手巧,在选班长时她得到了最高的票数。和这个孩子一样,我儿子尽管不是学校和班里学习最好的,但多年来,他和几个志趣相投的小伙伴们一起,先后参加过师市、兵团、自治区乃至全国的航模、船模、计算机和机器人比赛,为学校、师市和兵团赢得了荣誉。而他的兴趣所在计算机技术,使他成为了老师教学和管理的得力助手;高考结束后,他又花了好几天时间,给每位同学精心制作、刻录了一张记录高中三年学习、生活的光碟,成为了同学们学生时代一份永恒而美好的记忆。
无庸讳言,即使是我儿子即将走入大学校门的今天,我的内心深处始终或隐或现地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在。但我也深知,不是每个孩子都渴望成为耀眼的焦点,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学霸”和精英。千千万万个小女孩和我儿子这样的普通孩子,他们怀着恬淡、平和的心境,愿意过自己知足常乐的生活,也乐于为别人的成功而鼓掌,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快乐和成就感,谁又能说他们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呢?
美国女科学家芭芭拉·麦克林托克在81岁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她在领奖台上说:“我是一朵秋天里的雏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是啊,就像每一朵花都有自己开放的季节一样,每个孩子也都是这个世界独特的存在。所以,我们不妨用看“别人家孩子”的眼光来看自己的孩子,如果他是一只雄鹰,就任由他飞上天空展翅翱翔;如果他是一朵雏菊,就任由他在蓝天白云下尽情绽放。欣赏并尊重孩子独有的特质,鼓励帮助他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从而终身受益,或许才是为人父母者最明智的做法和选择。
2016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