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年的人生岁月,人到准中年,最近经常会从生活中的点滴来体会一些道理。这31年来,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求学阶段(小学到高中),还算是符合社会这个阶段好学生认定的一个人设。上学认真听讲、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写完作业后再看电视、吃饭或者是出去玩,从来不做叛逆、出阁的事情;在老师眼中,我是一个学习成绩好、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在父母眼中,又是一个听话不叛逆的乖女儿。靠着这样的人设和身份,顺利的完成了小学到高中阶段的任务,进入了理想的大学来求学。那这段期间的缺点又是什么呢?是否当时的优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种缺点呢~偶尔的叛逆,虽然会给当时平静的生活增添不少波澜,但是没准以后的人生路中,自己也会成长为独立自主、有很多创新想法的人,不至于变成现在 “随便”、“怎么样都行”,久而久之,就不会再有人在意你的想法了~;
大学阶段,是为以后人生奠定专业知识、人脉关系的黄金时段;活泼开朗、善于社交、有阶级意识的人,在大学阶段会加入各种学生工作中,结交形形色色的各路人马,奠定未来人生中的黄金人脉,他们通过微型职场(学生会)的锤炼及摸爬滚打,一路不断晋升成为副部长、部长,学院级别、学部级别,学生会主席,不断往上爬,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多才多艺的人、其核心诉求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美,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分子,各种文艺汇演都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收获鲜花掌声;潜心研究学术的人,写paper、读论文,寝室、教研室、食堂三点一线是他们真实生活的写照,生活,鲜花、掌声、权力对于他们如浮云,只有当实验参数调通、论文成功通过、答辩会上导师赞许的目光,才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衡量标准;
而我,在大学阶段,又是什么样的人呢?回想自己的大学时光,由于大一时专业不理想,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换专业的机会,可惜大一时的成绩一般般,错失了大二转专业的机会;只能通过大四考研的机会,来实现身份的扭转。虽然路途漫漫、蜗牛般的前行,但也通过一个个小目标,如辅修数学专业、旁听理想专业的课程、在考研是全部流程中,实现了完美的逆袭。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大学期间学生会生涯、文艺生涯、娱乐生涯,也都是舍弃了大半,全身心的投入到考研的漫漫长路中。现在想来,也算是有得必有失吧。
工作已5年时光,不断发问,究竟什么样的公司,才算是一个氛围良好适合员工发展的公司?而作为员工,未来的职场生涯,要想不断的进步,一路升级打怪,要如何来展现自身的才能呢?而作为一个妈妈,又要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孩子之间的关系?
作为公司,所谓的大厂,员工人数、上市年份等等,几乎是所有求职者眼中“好公司”的标配。虽然大厂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如不够扁平化、项目推进速度慢等,但初入职场的人,总会去大厂磨练几年,作为后续的一个敲门砖。而作为员工,在刚工作阶段,要表现出虚心好学的样子,向前辈请教,待熟练掌握公司业务后,要表现出狼性的一面,但也要适度把控度,让领导看出你可以成为他的左膀右臂,并不断开阔新的业务。待羽翼丰满后,即可独当一面,自己成为一摊业务的支撑者。以上的个人成长之路,适合没有任何家庭负担的人的职场规划。自认为我在业务熟练程度上,把控的还不错。但作为一个麻麻,虽然我也想多赚钱、在职场上走的更高,但更关注的,还是家里那个肉肉的、需要你保护的可爱宝贝。可能在就业上,会一定程度上放弃更多的可能性,只为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护着我的宝贝长大。
在他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在父母眼中的喔是什么样?在上司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在朋友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在老公眼中的我是什么样?现在回想来看,从小到大,乖乖女的人设,一路成长不需要操心,求学-工作-成家,一路都是按部就班的完成,本身学习体系中的我,不属于善于结交朋友的性格,总喜欢自己安静的待着;工作后的头两年,还积极拼搏了下,各方面都获得了不少优秀的评价;但随着身份的升级,在工作中,稳定、可顾家、工作不累,变成追寻的首要目标了~(lll¬ω¬)~
如果人生可以重来,是否还要过这样的生活?来自内心深处的发问,答案是肯定的,哈哈~因为这条人生路才是属于我自己的,贴有我各方面特征属性的标签,但如果可以进行微调整的话,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序上进行调整,没准可以体验下不同方面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