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家居于山东德州,属古齐国,今属鲁西北平原。村子距县治计十五公里,经济在在县域内居中等偏下。吾乡虽僻陋,然古风已存不多,备叙其详,聊供有识者一闻。逝者已逝,未逝者将逝,呜呼哉,吾心何安!
本文记叙仅限吾村一地,一切皆出吾历年之所见所闻。以时(农历)为序,始于小年(腊月二十三),止于元宵节(正月十五)。
腊月二十三,小年,各家忙碌起来,进行每年对房屋内部卫生例行的彻底清洁,清洁活动持续两天,似有除旧迎新之意。同时,村民们已开始忙于准备年货。对“年”的真正感受,应该说始于二十七日,此后三日,要制作多种果食,以备年后一周到两周之用。制作过程,辛苦而有趣,节日氛围的酝酿,至此达到高潮。有五种果食,历年必备,兹述于下:
蒸馒头,一般蒸两到三锅,一锅四十个左右。
炸丸子,用面浆(水分不可太多)拌藕末和大白菜末,然后持勺舀取,倒入沸油内炸熟后捞出。
炸夹子,在藕夹中(生熟皆可)夹入大白菜末,或带鱼,或肥瘦猪肉,蘸(全部浸入)过面浆后,入油锅炸熟。
炸馃子,擀大面团成薄皮,切成小长方形状,并在中部用刀划一长口子,拉长后入油炸。
煮肉(主要为猪肉),切肉为手掌大小的块状,倒入放了佐料的开水中煮熟。
大年三十儿,早起首件事,曰摆设供桌。这里,先须介绍房屋布局,然后方能道出供桌摆处。吾家院子坐北朝南,正北面四间正房供家人晏卧起居,东西院墙各附偏房一间,以置杂物或圈养牲畜,南墙最西边是大门,入门来便是门洞,它沟通了两片世界,却又清晰地界定了彼此的空间。四间正房,从西至东,暂依次命名为西一,西二,东二,东一。西二为堂屋,西一与东二为卧室,东一厨房。现在说供桌。供桌有两处,一供祖先于堂屋,一供天地于偏房(西一)。堂屋,正墙上挂一巨幅家谱,附对联一副,家谱下设供桌一张,上置四个纸糊灵屋,记历代祖先名讳,其一上写"三代祖先之灵位",此是指近世三代祖先以外的历代先人;余者各记一代,俗曰“王树”。王树前盛着丰盛的供品。供桌两旁各有太师椅一张。西一偏房,临西面墙壁放置供桌一张,上放写有“天地三界万有之灵位”字样的"天树",其前置少量供品。
供桌齐备,然后迎祖先回家团圆,俗名“请爷爷娘娘”。此事一般由父亲来做,男孩也可代劳,女性却是不许的。在家燃香一把,持往村外通向祖坟路上的某一特定地方,持香三跪拜(膝盖着地,下不垫物)后,分一部分插入此地,另一部分则于返回途中遍插路沿,大门口,门洞,及经过的东西偏房中的一间,最后以至供桌。(补:大门两侧的墙壁上,各贴一倒三角形的红纸,香即插入其中。红纸也可替以钉于墙壁的松枝)。一年来,我们受尽荫庇,现在迎祖先回来,接受绵薄的孝意,让阴阳不再相隔。
摆供桌,迎先人,为男人事,妇人则在厨房付出永不被褒奖的贡献。这时,饭好了,香气四溢。冬天冷,一般不在堂屋吃饭,今天全家则必须在祖先供桌前吃团圆饭。爆竹毕,菜上齐,夹各色菜肴盛于供桌上,以供奉祖先和天地。当然,祖先为重。然后,开始进餐。
下午,包饺子,一般在七点到七点半之间吃过晚饭。兴致浓烈之人可能早已在各胡同口燃起篝火,预示除夕的庆典仪式即将开始。此处须补入对村子独特布局的描述。村子被一条公路分为南北两部分,紧挨公路,北边西北部有一个池塘,南边中部亦有一个。南北两边,呈南北走向的胡同沿公路和池塘依次排列。因此,胡同口基本沿公路和池塘沿岸分布,并且相通。
七点左右,各胡同口陆续燃起篝火,村民各从家抱柴火并带鞭炮,围在各自胡同口的篝火旁。村民称其“烤麦芽”。昔日电视未普及时,此活动历时较久,现今八点钟春节晚会开播时,人已尽散。十二点,全家吃年夜饭(饺子),饭后,父母两人在院内和老宅烧火纸,包括写有“天地”纸糊物。到此,旧历年算是结束。
正月里,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拜年。初一,一清早,就在堂屋供桌的前面两角各放一个盘子,里面盛着瓜子,糖块和香烟,这不是供祖先享用,却是用来招待上门拜年的“同院”。院,有姓氏宗族之意,同院者,一须同村,二须同姓。如本村,共有四大姓,其中“安”姓占一半人口,其余三姓为柳,刘,朱。四姓即四院,各院靠对共同祖先的认同来维系。但柳刘朱三姓,单个力量薄弱,若独自承担各类事物如婚丧嫁娶,常会力不从心,但三院联合(简称“联合院”),则可彼此互助以补人力的不足。
初一早晨起床,每位家庭成员都要给祖先和长辈拜年。以未婚子女为例,子女跪于祖先供桌前磕头一个,以示给祖先拜年;然后起立,对某一长辈说“给某某拜年”,说完后面向供桌跪下磕一个头,对此长辈拜年完毕;对其他长辈依次类推。然后,同院的人家可以相约结伴,以一定的次序,拜完同院以及所联合的院的所有人家。这里有三点值得注意:一,男女有别,异性之间不得结伴。二,未婚女性不参与拜年。三,已婚男女只可与同代人结伴,未婚男子则跟随自己的父辈。结伴人群到同院以及所联合的院的某一家中后,集体跪于堂屋的祖先供桌前,磕头一个以拜祖先。然后,比较拜年人与被拜年人家成员辈分的大小,假设拜年人中辈分最大的为甲,被拜人家中比甲辈分大的成员有乙丙丁,拜年人集体地为乙丙丁面向祖先各磕一个头。拜完年后,除包饺子外,此日无它可叙。
初二,早饭后,同院(不包括建立联合关系的院)结队送祖先。每一家的所有男性均须参加(女性不参与),年长者一手端簸箕,内铺裁过并用大额人民币打过的火纸,上放“王树”及香等物;另一手拎盛满水的瓶子。晚辈人则持竹竿和鞭炮。众人至起先迎祖先之地后,将各家的王树香火纸等物堆在一起,用瓶水划圆圈之。一切就绪,年长者迎着祖坟跪于圈前,晚辈跪于长辈后,然后引鞭炮并燃王树等物,待其化为灰烬,众人方可起身离去。
送过祖先,对建立联合关系的院的人家,三年内如有家人亡逝,各家单独送火纸以示哀思。对同院的人家,则须与其一起上坟,归来后当留其家吃饭。至此,对联合院的人家拜年完毕。此后,则给院外亲戚中三年内有家人亡逝的人家拜年。这里须注意:三年内有家人亡逝的亲戚,只能在初二走访。并且家中须派一合适代表,如若是父亲的亲戚,死者为长辈,则父亲去,为同辈或晚辈,则子女代劳。去时,携礼品及火纸,且与之一起上坟祭拜,并留下吃饭。母亲方面同理。
初三以后,则按亲疏关系给院外的亲戚拜年。给年长者拜年时,须带礼物,其他一般不带。村里传唱着一句话,很能说明这种情况:“拜年嘛,头磕到就行了,还带什么东西”。初三至十五之间,各家须宴请联合院中前一年嫁出的姑娘及其姑爷,和新婚的小伙子及其媳妇。为方便起见,关系稍疏远的则以红包代替。
元宵节偶尔会有大的庆祝,一般是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多数时候,村子是冷清的。吃元宵,大概是元宵节唯一的保留节目。
兹文依记忆录出,定稿于武昌桂子山,是时农历戊子年腊月初七。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