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一位年轻老师讲《父爱深深》,故事讲的是“我”的乐队要参加学校的音乐比赛,需要一个音箱。父亲没有给“我”买,而是牺牲所有的闲暇时间和“我”一起做,“我”经历了从疑惑、窘迫到自豪与幸福的过程,理解了父爱的深意。课堂上老师带着同学们回忆故事,读课文,找出表示心情变化的词,寻找变化的原因,在情感朗读后,让学生写写自己想对父亲说的话。学生分享时,写的不是雨中打伞父亲来接我,就是发烧时爸爸背着我去医院,大多写了两三句,几乎都写了“谢谢你,爸爸,你辛苦了”。我看不出他们眼中的渴望和心中的感恩,孩子们那根情感的弦为什么没有拨动呢?
课后测评时,我进行了调查:谁的爸爸晚上都能回家?你和爸爸一起做的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离现在有多久?全班30个同学,有12个同学的父亲都在外地打工,一年只能回来一两次,全班学生都没有和父亲一起做过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发烧和送伞的事不是编的,就是很久的记忆了。只有一个小女孩,流着泪读着:“爸爸你回来吧,别等到过年那么冷的时候,你给我买的笔记本我都没舍得用……”我轻轻擦去那个孩子的泪水,建议她在心爱的笔记本上写写今天的经历,把对爸爸的想念拍照发给他,或给爸爸打个电话,她重重地点了点头。我对同学们说:“你身上的棉衣暖暖的,是妈妈爱的温度,饭菜的喷香可口是奶奶爱的味道,你的坚强与勇敢是来自爸爸的力量。爸爸或者妈妈不在身边,但是他们的爱在!”许多学生和听课的老师眼圈红了……
研讨时,我们针对为什么学生找到了心情变化的词,却没拨动孩子们的心弦来讨论。我引导大家体会,在“自己做?能行吗”的满心疑惑、做音箱所用的材料钱一点儿也不比买一个花得少的疑问、怕被人笑话的窘迫、同学们羡慕爸爸能和我一起制作的自豪和幸福,哪个点触动了孩子的心?再读文本,从想象别的同学的父亲在闲暇时间干什么,对比我的父亲“牺牲了所有的闲暇时间陪我做音箱的想象、补白,真情表达,到对“窘”什么、“意料之中”的是什么、“意料之外”的是什么三个问题的思考,联系自己父爱缺失的体验,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爸爸和我一起经历的那段时光和一起经历的事情才是最美好的,是无可替代的”,唤醒了孩子们对爸爸的思念、对父爱的渴望,激起了和父亲在一起的美好向往,此时,孩子们读出了文章中的“我”,也读出了生活中的自己,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这一刻,回忆、感恩、渴望便会真情地流露在笔端。课堂和生活的链接,拨动了孩子的心弦,在感恩和渴望中,孩子们的心灵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