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书香门第,最是清贵。
(一)
前两天看了一本李鸿章传,讲的是中堂大人早年剿灭太平军的事迹。看了好几天,看完好几天,仍旧念念不忘。很久以来,李鸿章在我心里是一个符号,一个代表了中国衰落的甲午战争失败的符号。然而这一次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李鸿章。这是个怀着报国热血的年轻人,他从翰林院的故纸堆中走出来,走向血肉横飞的战场,用他的才华谱写属于他的时代新歌。
我一边看,一边感叹,有能力的大人物,那些可以被称为伟人的人们,都是一起出现的,他们互相扶持,彼此成全。这样的感叹,我当初看《胡适自传》时也有过。金字塔只有一个,从不同的侧面往上爬,人们能够到达同一个顶端。
李鸿章的早年跟曾国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这一段李鸿章传,总让我有在看曾国藩传的错觉。
看完书,我觉得自己非常佩服李鸿章,同时也十分羡慕曾国荃。其中有一段是李鸿章在做曾国藩的幕僚时,帮助编纂《经史子集杂钞》,这个书是曾国藩要给他的九弟曾国荃及其他子侄看的。我想给自己改一个号,就叫“慕荃”,仰慕李少荃,羡慕曾国荃。
诸如曾、李,皆为耕读之家,家中重视子弟的教育,让有能力的子弟出仕,作为家族的支柱,同时又有一支专门打理族中庶务,让出仕的人们没有后顾之忧。分工合理,家族团结,方能长久。
(二)
内心强大的人是为自己活着的,不是活在别人的目光里的。
我现在很庆幸当初填志愿时听从了父母的意见选了经济类,这个本科为我打了底,让我没有后顾之忧地去追求我的梦——即使研究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我还可以凭借本科的专业去找一个实体企业。
我想我前段时间还是着相了,我担心我没有坚持现在的专业学下去或者将来没有像别人一样找一个金融的工作会让我的母亲难过——因为我从小到大都凭借学习成绩让我的父母骄傲,如果在大学乃至工作之后远不如当初大学没有我好的同龄人,我岂不是白考了这么好的大学,岂不是叫父母在他们的圈子里抬不起头来?
这样的想法在我的脑海里占据了不少时间,直到这几天我才终于想通了。
我有时候想,我作为一个女孩子,何必给自己定什么高要求,等毕业了,随便找个工作,然后找个嫁了,安安稳稳也是一辈子。但就在前两天,我迷迷糊糊的时候突然想明白,这样的想法是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了老天,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将来会成为我丈夫的人手里——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我想要离婚都要思考很久,因为婚姻成为了我安稳生活的一个保障。
但是如果我能够在现在追一把梦,过上我想过的生活——现在我设想的未来,是在家乡的地级市的一本大学里当一个老师,哪怕很长时间都只能是一个讲师——我也可以很有底气地在离婚的时候净身出户。这无关经济条件,只是人心里对安稳生活的理解。如果我离开婚姻的庇佑仍旧开心安稳地生活,我在婚姻生活里也更有底气。
这样一来,我现在的努力都是为了我自己,不是为了父母的想法,不是为了他人的想法,当然更不是为了与他人攀比——当我的室友改变了主意不再想考一个她喜欢的专业而是打算仍旧考现在的专业的时候,我的想法竟然没有动摇而是更加清晰了。
现在我对考研的认识,不再是孤注一掷的偏执,而是目标明确的追求,心态平和多了。
我想这就是一种成长。
(三)
我一直特别佩服我高中时候的班主任。他是我身边最触手可及的将梦想列入目标然后真的一步步实现了的人。就在昨天,他告诉我他的一个优化学校大厅的设想被校长通过了,我的母校的大厅马上可以变成一个开放的书室——光是想想就觉得学校多了一个很有人情味的特色。
他曾经多次与我聊天,用他的亲身经历开导我、鼓励我。他从一个普通老师一路走来,成为市里乃至省里的骨干教师、名牌班主任。现在他的目标是为我的母校建设一个招牌,留住乃至吸引整个大市的优质生源。我一直觉得这样的目标很容易成为一个口号,但是我的很有情怀的班主任真的能列出一个个目标并且一步步向着目标前进。
如果你的身边有这样的榜样,你也会有动力趁着年轻为梦想拼一把。
(四)
熙熙攘攘,不是为名,就是为利。我若是身在古代,大约是个不通庶务的书呆子,但是谁说呆一辈子翰林院就不能出头呢?若成了国子监大儒,若教导一二龙子凤孙,一样名留青史,叫一个家族都留下清贵的名声。
清贵,清者也能贵。名声经营得好了,一样有利可得。我想我应该可以找到一条适合我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