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三
原文:文子曰:天地之道,以德为主,道为之命,物以自正。至微甚内,不以事贵,故不待功而立,不以位为尊,不待名而显,不须礼而莊,不用兵而强。故道立而不教,明照而不察,道立而不教者,不夺人能也,明照而不察者,不害其事也。夫教道者,逆于德,害于物,故阴阳四时,金木水火土,同道而异理,万物同情而异形。智者不相教,能者不相受,故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无德,死者无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夫慈爱仁义者,近狹之道也,狹者入大而迷,近者行远而惑,圣人之道,入大不迷,行远不惑,常虚自受,可以为极,是谓天德。
注释:文子认为:天地运行遵循大道,主要是体现为万事万物的自然之德,道贯穿于万事万物的性与命之中化为其理,万事万物依其性命而自生自灭。最为微小的事物是无内之内,至微的变化不需要借助有形之物来表达,所以天地之道能够不待具体的事功而使万物自立,不需要什么人的尊崇而天地自然尊贵,不需要什么名利而通过万物自然显露出来,不需要什么礼法而万物自然不敢懈怠,不需要用什么兵威而万物自然不敢忤逆。所以大道统一建立公平的规则,然后顺其自然,使万物依照其规则而变化,自生自灭,天地不对自然之变化刻意进行干涉;大道建立公平统一的规则,然后顺其自然,就可以不夺万物之本性,万物顺应自质而变化,自生自灭,天地不对万物之自质刻意进行干涉,万物就可以依其本质自然的发展进化,得以尽其生命。如果既制定了规则,又不能任其自然发展,就会逆乱万物的本性,伤害万物的生长发育,所以虽然阴阳四时对于万物有同样的时序,金木水火土五行对于万物有同样的影响,即使事物的道理相同但是最后发展的结果不一样,所以万物在相同条件下能够发展出千变万化的形态和情况。为了做到使智者不好为人师而争名,能者不好为人贤而博誉,所以圣人制定法令,以便劝导万民修心养性,使其能够返归自然淳朴的生活,这样一来人人都可以自然而然,于是生者未受其恩而不德圣人之恩,死者未受其过而不仇圣人之怨。所以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那些喜欢施加慈爱仁义的人,是陷入了近狭之路的人,自狭者眼光过于窄小,规模太小,所以入大而迷,自近者格局过于逼仄,眼界不远,所以行远而惑,至于圣人之道,以天地自然为师,能够入大而不迷,行远而不惑,常常空虚其心自守其清静无为,往往能够致远而返归本真,这就是所谓天纵多能的天德啊。
有言:循道,自大,自然。
宇宙运行,自有其道理,天地上下,自有其职位,人情事迹,自有其关系,而开天地之端者,道也,使天地终始循环,运转不休者,道也。人乃天地间之灵妙神通者,可以系统的感悟而认知之,理解也;可以近似的解析而模仿之,映像也;可以触类旁通的效法而创新之,开创也。可感者,有无也;可悟者,虚实也;可认知者,现象与本质也;可解析者,规律与关系也;可模仿者,物理天道也;可效法者,与天地同功也;可创新者,生生不息之终始循环与进化发展自强自大之道也。
天地之道,禀道德而任自然,万物虽同理而异类者,道大同而质各异也,道理如一而性命万殊,时相似而情有别也,时势变化而情景迥异,所以,万物同情而异形者,物理相通而位置不同也,形势相类而状态有别也。然则世间万事万物,皆能循道得理,顺势随时,尽其性命而得其所宜,得宜而自成者,自然之德也。于是圣人观天地之象,循天地之道,生养教化以导民之心,使尽其人情、人事、人道,厚其道德仁义,宣其和乐舒畅,使返归纯朴,于是生者无德之,死者无怨之,人人可化而自然也。
故至人法自然,空虚寂寞而任自然,自然而然也。圣人法天地,生养教化而任道德,德厚则化而自然也。明君法四时,生杀予夺而任仁义,知止知足而可以返道德也。其余无所取法者,民生不足以恃,仁义不足以行,道德不足以厚,形势不足以凭,无非米粒之光,流星之逝,烛焰之明,瞬而息,非恒常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