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了中秋节,蓉城的天空终于晴了二、三天,周一(16日),为了给一位朋友送杂志,去了金牛区作协活动的荷花山庄。大家以文学的名义,齐聚一堂,纷纷说今天有近百人的聚会,是因为天气好。二个小时的活动,有作协领导讲话;有诗社的文友朗诵诗歌;有文友畅谈活动感想;还有作协副会长讲怎样写书评。不仅如此,他们编了精美的杂志《上风》,今天也与会员们见面了,大家都在认真用心地阅读。吃了午饭,就往家走,久违的蓝天,久违的秋风习习。周三,是退休老师活动,大家走在月光下,也不停地说天气真好。
可是好景不长,昨天晚上又下雨了。儿子儿媳昨天加班,孙子就在父亲家和我一起住。早上一起床,帮助孙子洗漱,把孙子的牛奶兑好,趁他喝牛奶,赶紧去把父亲的早餐热好。孙子喝完了牛奶,洗完奶瓶,正好是8点,就送孙子去幼儿园。
天上的雨越下越密,越下越大。送完孙子,就去给父亲买《参考消息》。到家后,匆匆吃了块月饼,算是早餐。9点刚过,立刻就往职工医院跑,要给父亲办出院手续。
因为今天晚上有吉他班的学习,我的古典吉他也有30岁左右了,琴箱还行,只是弦都生锈了,要换弦。于是,给父亲办完出院手续,已经是10点过了,还要马不停蹄地去找琴行,准备买弦后,请琴行的老师帮忙上下弦。第一家琴行,只卖民谣吉他弦,不行。第二家琴行,已经倒闭关门了,更是不可能。好在东郊记忆的第三家琴行,早上10点就开门了。老师对我说琴弦一般是成套地卖,上弦还要另付20元钱。了解情况后,立刻去菜市场把菜买了,回到家预约的饭也煮好了。时间刚好12点过一点,赶紧跑到厨房炒菜,吃完午饭,1点过,就背着吉他出门了。到东郊记忆,老师一边帮我换弦,一边和我聊天。“你在哪学琴呢?”“我在成华区文化馆的市民学校学。”“学费多少呢?”“这样公益的学习,不交费。老师让我们自己买教材、买脚蹬、买折叠琴架。”“不错,你有没有想过要换把新琴呢?”我还真没想过,只想先把这学期学了再说。老师把弦换好了,弹了一曲《致爱丽丝》,悠扬的琴声在琴行里弥漫,最后冲出了琴行,引来了过往的游客驻足。等我背起吉他走出琴行,已经是下午三点过了。回到家,放下吉他,又往学校赶,报账的药发票必须在今天交了。
4点过回家,正好儿子打来电话,说他去幼儿园接孙子,这下我松了一口气,可以轻松下来了。一边听多看阅读的《战国七雄》,一边做准备。炖萝卜汤,炒青椒苦瓜,炒油渣莲白,豆瓣鱼。等饭菜上桌,已经六点了。
吃完晚饭,快6点半了,背起吉他就朝文化馆奔去。来到教室,同学们已经练得热火朝天了,主要是练右手食指,和中指拨弦的动作。7点过10分,老师来了,大家打开教材,认识五线谱,还是练食指,和中指的拨弦,但重点是3、7、5,这三个音。时间过得真快,没有一次按时下课,因为大家都学得太投入了。老师都已经离开教室了,大家还一边收琴,一边交流学习体会。好在今天没有下雨,可以踏着月光回家。
回到父亲家,妹妹已经给父亲洗了脚。父亲斜躺在床上,看他喜欢的《海峡两岸》。我把孙子的衣裤洗了,自己洗漱后。又把书拿出来,把今天学的内容,打着节拍唱了一下,老师说会唱就会弹。不过,3、7、5单独认还是会认,就是混一起,有时会唱错。只有自己加油了啰!
今天真是忙碌,和时间赛了一回跑,对我而言,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学弹吉他。不过,因为路走多了,微信运动占领了封面,也是最有意义的事,孙子专注看书的图片就是封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