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天课程,内容密度很大,老师一再强调,70%心法,30%方法,更多需要体验。前一天主要是在冰山理论中的感受层面做功课,行为之下是应对模式,应对模式之下是感受,感受不好,反应出来的行为就会有偏差,所以我们需要去共情,再同步。这已经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沟通方式。
当然还有更加高效的沟通方式,就是再往下深挖,感受以下是观点,观点不同,产生的感受也不一样。举个例子来说,孩子在家里经常做作业做到很晚,拖拉。一位家长经常催促孩子要快一点,不做好就别睡觉。他的应对方式是指责,感受是焦虑,观点是如果不完成作业,就不会有好成绩,没有好成绩就不会有好工作,没有好工作就没有好生活,可能会变成啃老族。而另外一位家长家底很厚,小学没毕业但事业有成,他就一点都不担心,做不做无所谓。他的应对方式是接纳,感受是平和,观点是学习好不一定有出息。同样孩子的情况,家长的行为差别很大,在观点上的差别已经决定了。观点是由信念、价值观等构成的,是一个人曾经的经历和见识带来的,要改变非常难,来课程里泡着是一种方式。
既然观点那么重要,如果我们能在这个层面就给孩子植入正确的信念和价值观,那么后面的感受、应对方式部分自然就会产生改变。这才是让孩子产生自我驱动力的核心,而不是每天坐在孩子边上催着他做作业,催孩子还是在应对模式的层面,不可持续。那么信念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观念是由身份决定的,身份一定,人事物都定。现场看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老师请了一位挺腼腆的男士上台,问他能不能在台上脱的一丝不挂。男士说我是学法律的,绝对不会。老师说,如果现在有一位歹徒挟持了10个孩子,而你可以用你自己去换回他们,但是你要衣服脱完过去,你去不去?男士说,我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因为身份变了,从一个律师变成了一个英雄,英雄救人,不在意个人荣辱,观点,感受,应对模式都变了。
孩子不是在成为之后我们再去帮助他,而是先帮助他找到身份,先定为,再装为,后成为。这个定,就是定身份,孩子也许会说我想做科学家,我想做国家领导人,我想做世界首富,一旦身份出来我们就需要去呵护,去肯定,去给与,你就是,你本来就是,你一直都是。毛主席在15岁写的诗《咏蛙》中写道“春来我不先开头,哪个虫儿敢做声”,这样的身份设定,才会之后的成为。
【下一步行动】
其实现在孩子还不懂,说出来的想法会很有趣,他会说我要做快递员,因为经常能拆到好东西,过一段时间要做工程师可以造房子,没有关系,我们接纳,在孩子有更大视野的时候,身份的设定也会改变,我们可以引导。
而如果孩子说我们要做世界首富,大部分家长可能会去否定,会觉得怎么可能,这其实就是一种不配得感,用我们自我的限制来限制了孩子。父母永远不能给与孩子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样的配得感是提升孩子自我价值的核心要素,这也是我们自己要修的东西。之后孩子这么说,真诚得从内心认可他说,孩子你就是,你本来就是,你一直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