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妈妈一起画画,
我的画不是我个人的作品,
是我和妈妈共同的作品。”
···
汪玉婷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
1978年出生在开化县华埠镇,
13岁那年摔倒到医院检查,
被确诊为“肌营养不良症”。
这一由遗传因素引起的疾病,
会导致肢体机能萎缩,
严重时完全不能活动。
医生私下里告诉她父母:
她活不过18岁。
然而父母却不想就此放弃,带着她到处寻医问药,足迹踏遍了半个中国,但是屡次都失望而归,母亲干脆当起了女儿的全职“保姆”,洗澡、喂饭,甚至抱着大小便。这让这个家庭整天都沉浸在非常悲伤的氛围当中。看到家里这个样子,汪玉婷非常的难过,决心要改变现状。
有一天晚上汪玉婷拉着爸爸说:“爸,我不去看病了,药我会吃的,我想画画。”看着女儿渴求的眼神,爸爸噙着眼泪转身出去了。
第二天早上,汪玉婷醒来的时候,看到自己的桌子上整齐地摆着画纸和画笔,这一刻,她开心地笑了,因为她找到了自己的梦想。从此以后,她在爸爸的指点下,开始了学画。
但是,厄运却并不打算就此放过这个家庭,
2002年父亲汪天德意外从房顶摔下,
重伤不治身亡。
伴随着玉婷病情恶化,她的双手只能在10厘米的范围内移动,生活不能自理,更谈不上正常绘画。
从此生活的全部重担,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为了生存,她开始种菜,凌晨就去摘菜,4点回家睡会觉,5点起床收拾好家务,天一亮就直奔菜场,卖完赶紧回家照顾女儿起床。
几个月下来,
她瘦了好几十斤,
最瘦时体重才70斤,
为了女儿,她只能强撑着。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四五年,
人们了解到这对母女的不幸后,
纷纷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让玉婷感到异常的温暖与感动。
母亲时时刻刻无微不至的照顾,
四面八方涌来的无名的关爱,
这一切都让玉婷久久不能平静。
她暗暗下决心要报答好人,
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
父亲生前是镇剧院的美工,
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之下,
她从小就爱上了画画,
但因为重病却不得不放下画笔。
画笔可以放下,
但几年来始终放不下的,
是心里那个渴望画画的梦。
在母亲的帮助下,
玉婷又找回了以前的绘画热情。
每当女儿想画画时,母亲就在一旁调色、磨墨、递笔、移动画纸等,完全听从女儿的“吩咐”。
就这样,母亲当起了“保姆”兼“书童”,每天早早起床把女儿抱到桌前,仔细调整好位置,开始帮女儿调色移纸。
工笔画要求异常细腻,
母女俩刚开始配合没少失败过,
玉婷每天画画长达8个小时,
母亲就在旁边陪上8个小时,
寸步不离。
长久配合下来,
母亲已能根据女儿的只言片语,
准确地调出她想要的颜色。
“我的每幅画
都是和妈妈一起画的,
没有她,我什么也做不了。”
别的画家画一笔线条只需几秒,
玉婷则需要一分钟;
别的画家画只小鸟最多几个小时,
她则需要二三天;
别的画家画幅美人几天搞定,
她则要画上整整3个月。
没有什么别的原因,
一切只源于“肌营养不良症”,
而且由于长时间作画,
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
颈椎、肩周严重受损不说,
手指的移动幅度也越来越小,
刚开始能动10cm,
逐渐的8cm,7cm···
到现在仅剩5cm。
十几年下来,
伴随病情逐渐恶化的,
却是画技的大幅精进。
她的画作多次被邀参加省市展览并获奖,甚至还被邀请到韩国、美国、日本等地展览,在日本展览其间,6幅画作被一抢而空。
作品还入选过奥林匹克文化节暨全国残疾人书画展。
并且2012年她在北京天坛
成功举办了个展,
提起画展她心中满满的幸福:
那种美梦成真的感觉,
我现在都不敢相信。
而让众多大家、大师
都不敢相信的却是:
她能在身体受到如此极端限制的情况下
画出如此精美细腻的工笔。
各种赞誉扑面而来,
面对众多大师级前辈的肯定,
她没有迷失自己,忘记初心。
这个善良的姑娘十分懂得感恩,
总是想以自己的能力回报他人的帮助,
个展后她把7年来创作的26幅画作
通过拍卖筹得37.6万元,
悉数捐给了贫困大学生。
母亲非但没有怪她,
还夸奖她做得好。
“只要女儿开心,我就开心!”黄根玉说。
如今玉婷的手指移动幅度
虽然只有区区5cm,
但她依然在简陋的书桌前每天作画,
母亲也一如既往地陪在女儿身边,
用爱为女儿撑起一片天地。
3月19日,CCTV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播出《母亲照顾24年 渐冻症女儿终圆梦》,用事实讲述开化残疾女孩汪玉婷13岁那年,被诊断患有渐冻症,医生判定她活不过18岁,但是如今24年过去,她不仅坚强地活了下来,还圆了自己的工笔画梦想。在接受开化新闻网记者采访时,汪玉婷表示,她是不会放弃画画的,她将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回报社会。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到:“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汪玉婷就是这样一块千锤百炼的钢铁,百折不挠、坚强地绽放出生命的色彩。
- END -